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岩石破坏非连续变形分析弹脆性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

发布时间:2018-09-10 17:56
【摘要】:岩石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RF成功实现了模拟岩体裂纹萌生、扩展、贯通、破碎的全过程,但算法只考虑了岩体的线弹性本构模型,没有分析岩体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为更符合真实岩体工程,同时扩展岩石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应用范围,分别采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和最大拉应力强度准则对岩体进行剪切和拉伸破坏判断;对理想弹脆性本构模型进行算法分析,并在VC++平台下程序实现;对"自定义"的岩体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弹脆性本构模型与室内单轴压缩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将岩体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弹脆性本构模型应用于大型地下洞室开挖,并与线弹性本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中自定义岩体弹脆性本构模型是可行的,它能够反映岩体变形的非线性特征,与室内试验吻合度较好;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弹脆性本构模型应用于大型地下工程,能更安全且真实地分析洞室围岩的稳定性,进而更好地指导地下洞室的防护措施。
[Abstract]:The discontinuous rock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DDARF successfully simul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crack initiation, propagation, penetration and fracture, but the algorithm only considers the linear 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mass, and does not analyze the nonlinear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rock mass. The Mohr-Coulomb strength criterion and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strength criterion are used to judge the shear and tensile failure of rock mass respectively; the algorithm of the ideal elastic-brittle constitutive model is analyz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VC++ platform; the self-defined elastic-brittl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rock mass is compared with the laboratory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f-defined elastic-brittle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mass in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feasible, which can reflect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kiss with laboratory test. The elastic-brittle constitutive model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large-scal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which can safely and truly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caverns, and then better guide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underground cavern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51139004)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No.2011013111003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2M52133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ZR2011EL049)
【分类号】:TU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奉祥,王同孝,独知行;变形观测中的模式识别问题[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年03期

2 高伟,徐绍铨;GPS构造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及变形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2005年04期

3 袁铭;严勇;陈继山;;地面沉降分析中的几个技术问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贺跃光;刘宝琛;;开挖边坡岩土体位移及变形分析中的随机介质理论[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胡科夫;唐朝晖;;不良土体边坡变形分析[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5期

6 薛强;张茂省;唐亚明;朱立峰;裴赢;;基于DEM的黑方台焦家滑坡变形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1期

7 王德荣;甄树新;汪新红;王明洋;;深部坑道围岩压力与变形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3期

8 徐进军;占晓明;严学清;张巧英;;混沌确定性检验原理及其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9年04期

9 方颖;江在森;;断裂带变形分析方法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2期

10 施有志;;矩形荷载作用下加筋地基的变形分析[J];四川建筑;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涛;王东权;史天生;;同步爆扩地下仓及混凝土仓壁的土体变形分析[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王新社;郑亚东;王涛;;三维变形分析及其在楼子店韧性剪切带中的应用[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铁汉;;评价洞室稳定性的变形分析法[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4 张向东;张淑坤;杨奎清;;基于ADINA的边坡开挖变形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莫颖军;;地质滑坡的外部变形监测实践及体会[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金振民;金淑燕;;台湾澎湖列岛上地幔变形分析[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于桂杰;尚尔京;于永南;;地层沉陷区域管道变形分析和安全评价[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9 郝民;李鸿晶;张鸿飞;;断层运动引起的地面永久变形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施炜;张岳桥;马寅生;武丽;刘刚;;鄂尔多斯西南缘六盘山盆地白垩纪以来变形历史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南矿;坝体地震稳定性研究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记者 赵玲玲 通讯员 杨麟;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体系建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荣;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3 许锡昌;土压力问题与基坑变形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4 赵大军;JSL-30型卵砾石地层地震勘探孔钻机、钻具及钻进参数检测系统的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辉;基于GPS/GIS集成的滑坡外观监测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胜利;煤矿工程孔中螺杆钻具组合力学特性分析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3 张宝利;单历元似单差GPS模型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及滑坡变形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4 马红;考虑群罐效应的储罐地基应力及变形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吴焕恒;西昌某边坡昔格达组地层蠕变试验及其边坡蠕变变形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彭立新;降雨入渗对地铁基坑边坡变形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5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35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