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聚合物纳米粒子型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

发布时间:2018-09-14 11:46
【摘要】: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丙烯酸、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和苯乙烯制得亲疏水性不同的高分子.通过调整亲水性和疏水性单体的共聚比例,逐渐改变共聚分子的水溶性.当疏水单体苯乙烯掺量(质量分数)占到总单体的50%及以上时,所合成的共聚分子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高分子纳米颗粒,由水溶性高分子溶液转变为水分散性高分子乳液.随着共聚单体苯乙烯掺量的增大,自组装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增大.采用净浆流动度评价了合成的高分子纳米粒子对水泥浆的减水分散作用,发现掺入纳米粒子乳液可显著提高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并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性和流动性保持能力;采用等温微量热仪研究了纳米粒子乳液对水泥水化进程的影响,发现纳米粒子乳液同样表现出延缓水泥水化的效应,但缓凝性远小于常用的聚羧酸减水剂.
[Abstract]:Hydrophilic polymers with different hydrophobicity were prepared by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rom acrylic acid,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 methacrylate and styrene. By adjusting the copolymerization ratio of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monomers, the water solubility of copolymer molecules was gradually changed. When the content (mass fraction) of hydrophobic monomer styrene is 50% or more of the total monomer, the synthesized copolymer molecules are self-assembled into polymer nanoparticles by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Water-soluble polymer emulsion was transformed from water-soluble polymer solution to water-dispersed polymer emul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tyrene content, the particle size of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water reducing and dispersing effect of the synthesiz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on the cement slurry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net slurry fluid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fluidity of the cement paste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nano-particle emulsion, and showed good slow-release and fluidity retention ability. The effect of nano-particle emulsion on the hydration process of cement was studied by isothermal microcalorimeter. It was found that nano-particle emulsion also exhibited the effect of retarding cement hydration, but the retarding ability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common polycarboxylic acid water reducer.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3094)
【分类号】:TU528.04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巫辉;郭惠玲;雷家珩;张荣国;刘勇;;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2 缪昌文;冉千平;洪锦祥;徐静;周栋梁;;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材料进展;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武,郭虎子,林德宽;激光测定高聚物的双折射率[J];工程塑料应用;1986年04期

2 王庭慰,陈逸范,郭勇;高频低损耗PS/T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7年03期

3 杨宝林,阎逢元,李波;聚苯硫醚的摩擦学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1期

4 刘正军,韩克清,周洪梅,杜秉公,余木火;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的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5期

5 黄伯芬;张国强;王樱;;EPDM-g-MAH对PA6/ABS合金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1期

6 周文俊;陈凌霞;沈健伟;周晓东;;(MMA/PMOE)共聚物交联改性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7期

7 肖建华;;气辅挤出成型中挤出物直径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5期

8 徐迎强;杨韶辉;李召朋;傅灿平;张彦昌;傅鹏;刘民英;王玉东;赵清香;;PA1111/SEBS-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形态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6期

9 刘晓;;动态热力学分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7期

10 毛明忠;盛仲夷;谢松桂;周雪琴;;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收缩率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娟;郭诗琪;王秀菊;王立国;;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廖云;王孟;陈大俊;;氨纶拉伸-回复过程的力学行为与热效应[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国东;杜启云;王薇;任连娟;刁波;;PDMAEMA/PSF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截留性能与预涂膜中聚电解质分子的构象[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晓宇;肖长发;安树林;;聚偏氟乙烯/聚氨酯共混膜结构与性能研究[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振;周津;李会军;;聚乙烯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改性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春芳;徐又一;朱宝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液体石蜡中的等温结晶动力学[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学亮;孙希孟;刘小培;李中贤;徐丹;余学军;;高效反应性脱色絮凝剂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夏敏;罗运军;李晓萌;赖振峰;;超支化环氧化合物改善环氧树脂力学性能机理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刘瑞云;;有机硅改性聚酯纤维亲水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应用[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晓玲;苏玉芹;;PID控温系统在高聚物蠕变试验中的应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媛媛;竹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莫紫梅;糯米淀粉分子结构及其物化性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卫海;分子印迹聚合物、量子点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顾远;硬质聚氨酯泡沫阻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5 蒋颂波;航空用新型RTV-2有机硅胶黏剂的研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石琢;纤维/颗粒—树脂基层合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邓懋;氟化共聚物气/液界面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俞浙军;聚丙烯复合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万和军;天然彩色棉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满顺;基于数值模拟的微注射成型弯流道充填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冉千平;缪昌文;刘加平;尚燕;毛永琳;;梳形共聚物分散剂侧链长度对水泥浆体分散性能的影响及机理[J];硅酸盐学报;2009年07期

2 孙天文;;外加剂在水泥表面的吸附层厚度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3 彭家惠,瞿金东,张建新,陈明凤,万体智;石膏减水剂的吸附形态与分散稳定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4 唐明述;水泥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美;任晓;黄炜;;含偶氮生色团多响应性聚氨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科技论文;2012年1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寿林;彭亦如;张宏;陈莉莉;黄丽珊;刘建生;陈奎治;;负载芳基苄醚树枝形酞菁锌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离体光动力活性[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陈莉莉;彭亦如;林萍萍;阙寿林;黄丽珊;陈奎治;;负载四(6-氨基己酸磺酰基)铝氯酞菁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离体光动力活性[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熊玉兵;王玉娇;王鸿;刘旌江;摆峰;;一步法制备基于离子液体高度交联聚合物纳米粒子及其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谢明秀;周峰;陈道勇;江明;;单官能度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梁锐晶;朱锦涛;;膜乳化法制备尺寸均一、可调的聚合物纳米粒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王晓蓓;王麟;杨世霞;赵汉英;刘丽;;多功能性动态共价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构筑[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7 吴松一;徐国兴;彭亦如;;负载芳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吴国忠;龙德武;姚思德;;聚合物纳米粒子与甲基紫精相互作用的时间分辨激光光解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梁艳琴;张娟;邓联东;邢金峰;董岸杰;;可注射聚酯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纳米粒温敏原位凝胶及肿瘤靶向定位给药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卢阳;杨红;周治国;杨仕平;;磷光聚合物纳米粒子在光学成像和光动力治疗中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琰;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应用[D];复旦大学;2005年

2 吴志民;口服胰岛素聚合物纳米粒:制备及其结构—性能关系[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明星;雷公藤甲素聚合物纳米粒的传输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朱本川;Bergman环化反应在超小聚合物纳米粒子合成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颖;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体外释药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侯冬枝;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查刘生;热响应性水凝胶纳米粒子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初步应用[D];复旦大学;2003年

8 崔巍;离子自组装制备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超分子纳米粒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娅;开环易位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丽珊;代数对芳基苄醚树枝酞菁锌及其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质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凤洋;选区修饰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高级自组装[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培盛;荧光可调控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5 印翠;含核苷类药物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胶束组装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宏;负载1-2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锌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离体光动力活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曾云兰;聚合物纳米粒子体系自组装的场与粒子表象的模拟[D];苏州大学;2014年

8 程飞;含有水核的聚合物胶束的可控制备及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自组装[D];复旦大学;2008年

9 赵桂;金属和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应用及光谱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杨慧;光活性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2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42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