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策略——智慧城市热潮的冷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clarifies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urban space from the aspects of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traffic travel and spatial imagery, and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society. Under the a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of urban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raffic travel demand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digital media transmission of urban image promotes the fusion of re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an existing objective existence, while the intelligent city is a planning paradigm with a good vision. Therefore, the spatial respons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wo aspect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firstly,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ity should rel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patial efficiency and the problem of spatial prob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Make the space of each level have the adaptability to deal with different situ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ace strategy of intelligent city must return to the basic values of people-oriented,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shaping the local spac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mobility.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184)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KB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ZZ0022)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2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3 张庭伟;高科技工业开发区的选址及发展——美国经验介绍[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4 陈秉钊;21 世纪的城市与中国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5 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城市功能的变迁与城市结构的重构[J];城市规划;1999年08期
6 甄峰;信息时代新空间形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7 汪明峰,宁越敏;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8 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年04期
9 张婷;姜石良;杨山;;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王晓南;;五凤溪场镇开放空间的特色与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张凤;王营池;;构筑特色高校景观意象——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新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4 廖丹;;古镇的情感空间、管理空间及其旅游开发——以天府古镇黄龙溪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5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6 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7 张昊;张鲲;;浅析城市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8 杨卫国;王京;暴磊;郭栋;;现代城市广场与历史文脉结合研究——邯郸市王朗城址公园概念方案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9 孙金芳;论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住区景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爱国;李娜;;风景区中历史街区整治规划方法实证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扬;乔琦;;我国“十二五”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机制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单超群;刘松茯;;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同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于海漪;许方;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空间体系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扈万泰;王力国;;1949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演变——兼谈城市意象转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洪亮平;周晓;;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路径选择——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艾杰;郝飞;白小鹏;;城市高密度人工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10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珲,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2002年01期
2 陈铭;王乾晨;张晓海;张晓伟;;“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3 杨家文;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4期
4 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年03期
5 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城市功能的变迁与城市结构的重构[J];城市规划;1999年08期
6 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06期
7 杨帆;全球化中城市的困境及对策[J];城市问题;2000年01期
8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6期
9 林炳耀;知识园区[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5期
10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少辉;马林;陈莎;;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轨迹及互动关系[J];城市交通;2009年04期
2 邱建华;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2年07期
3 张骁鸣;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J];规划师;2003年05期
4 陈保禄;;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6年12期
5 李国伟;;自然生态因素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太原市空间结构为例[J];林业经济;2006年07期
6 何延科;唐劲峰;龙明东;;浅谈多核心与多核心结构[J];山西建筑;2007年06期
7 胡孝民;殷世建;;城市设计中的建筑综合体[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8 矫伶;孙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文化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9 李忠淑;;浅谈铁路装备工业园对太原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3期
10 郭力君;任云兰;;知识经济时代天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勇;;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斌栋;涂婷;石巍;郭研苓;;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交通疏解绩效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胡继元;翟国方;张晓丽;王磊;;震后原地重建城市空间重构一般规律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杨;吕宁;薛重生;杨林;;基于RS和GIS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周晓芳;周永章;;喀斯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6 杨红平;;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亚文;;工业转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以太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旭;;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王旭;;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益峰;朱喜钢;;城市形象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陶小爱 通讯员 夏亮;长沙以新理念重修总体新规划[N];湖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 张广宁;桂林电信宽带用户增量全区第一[N];桂林日报;2006年
3 甘肃省政协常委、省通信企业协会会长 甘肃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姚世宏;精益求精让通信网络更安全[N];甘肃日报;2006年
4 白玉发;让通信技术惠及下一代[N];吉林日报;2007年
5 曾娅;全球紧锣密鼓筹备双节同庆[N];人民邮电;2006年
6 曾娅;帮助下一代融入信息社会[N];人民邮电;2007年
7 本报记者 郭庆婧;“泛在”时代:呈现全新特性 呼唤移动支撑[N];人民邮电;2007年
8 张曙光;用信息文明战胜社会恐慌[N];中国经营报;2005年
9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 张新红;芬兰:信息社会的灰姑娘童话[N];计算机世界;2006年
10 ;信息社会日,国际电联走向新纪元[N];人民邮电;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兰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4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3年
6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吴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童乔慧;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艳梅;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成小梅;转型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志刚;以土地置换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开封为例[D];河南大学;2001年
4 欧军s,
本文编号:2317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1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