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铅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及其设计取值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stipulated in the curren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of a structure which can be simplified as a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by adding lead dissipator to a bilinear model is derived. The variation law of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 levels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chang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he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before the structure yielding, and the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decreases after the structure yielding. The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of the reasonably designed lead dissipator to the struc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or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lead dissipator is discussed, an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attached to the structure by lead dissipator in seismic design is given.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08010)
【分类号】:TU3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铁英,王艳武,王焕定,张永山;钢铅组合耗能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2 李冀龙;欧进萍;;铅剪切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与设计[J];工程力学;2006年04期
3 闫维明;王瑾;张向东;苏亮;王维凝;;某高层剪力墙住宅结构减震分析与设计[J];建筑结构;2011年01期
4 周锡元,阎维明,杨润林;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02期
5 林新阳,周福霖;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润林;张娜;周锡元;闫维明;刘锡荟;;结构半主动变阻尼控制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2 初建宇;苏幼坡;葛楠;;干摩擦板—复位弹簧隔震系统特性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杜永峰;寇佳亮;寇巍巍;;高温下叠层橡胶支座的热力学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4 葛楠;张彦朴;高晓岩;;悬链线凹曲线滑道辊轴摩擦摆隔震性能分析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杜琨;振动控制技术在土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5年03期
6 闫维明;刘猛;李振宝;张春科;苏亮;;新型铅剪切阻尼器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7 张玉敏;葛楠;苏幼坡;苏经宇;;DFPS摩擦盘与碟型弹簧组合隔震系统性能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刘方;邹向阳;赵万里;朱坤;王晓鹏;;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况与新进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王艳武,王铁英,王焕定,张永山;两类铅阻尼器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10 李创第,黄天立,李暾,邹万杰,何益斌;带TMD的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维明;苏亮;彭凌云;王维凝;;铅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概况[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3 沈松;曹万林;王立长;张建伟;董宏英;;一种软钢-铅耗能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彭凌云;周锡元;闫维明;;建筑结构的分布式阻尼减震方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张永山;颜学渊;王焕定;辛亚军;;使用低屈服极限钢铅组合耗能器的基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6 葛楠;苏幼坡;王兴国;;椭圆曲线滑道辊轴摩擦摆隔震系统性能的分析计算[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高晓岩;姜畔;张彦朴;葛楠;;桥梁结构采用FPS隔震支座效果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沈松;曹万林;王立长;张建伟;;幕墙柱与大型平台连接节点工作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9 杨润林;唐曹明;谭福平;;结构抗爆防护措施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维凝;苏亮;闫维明;;大行程铅剪切阻尼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崔利富;大型LNG储罐基础隔震与晃动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李江;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杨润林;结构模糊振动控制的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3年
10 涂建维;MR阻尼器的研究及其在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上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丽梅;高层建筑结构自由振动分析的ODE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喜中;村镇住宅碳纤维布减震技术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杨富莲;超高层建筑束筒结构受确定性动力作用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5 蔡红奎;超高层建筑扇形曲边筒中筒结构体系的建模与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凌宏华;新型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及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何中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昊夫;典型超高层建筑气动弹性的实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汪质文;金属隔震支座抗倾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魏民;隔震结构中阻尼对隔震效果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维明;刘猛;李振宝;张春科;苏亮;;新型铅剪切阻尼器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2 李宏男,阎石,林皋;建筑结构利用TLCD减振的神经网络智能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3 瞿伟廉,王军武,徐幼麟,陈朝晖;ER/MR智能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4 李敏霞,欧进萍,王刚,桂丽萍;足尺变刚度控制系统性能试验与计算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5 阎维明,谭平,周福霖;两个控制装置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6 杨巧荣,庄学真,刘文光,周福霖;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全刚性性能、回转刚性及高压缩应力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7 周云,邓雪松,徐赵东;铅粘弹性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8 王焕定,付伟庆,王铁英,张永山,魏陆顺;多级变刚度滞变耗能的设计思想和可行性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9 刘季,孙作玉;结构可变阻尼半主动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10 李宏男,王苏岩,贾俊辉;采用基础摩擦隔震房屋高宽比限值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春科;板式铅剪切阻尼器的工程应用与转动式铅剪切阻尼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思强;杨志文;;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2 杨志文;;建筑物隔震消能结构设计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5期
3 方召欣;孙国寿;;多元减灾语境下的重点结构概念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4 吕西林,蒋欢军;结构抗震消能控制的试验与应用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5 陈福松,王庆明,蒋志强;特殊耐震消能系统在建筑结构之应用[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2年02期
6 ;砖砌体结构抗倒塌的减震消能法[J];工业建筑;1987年07期
7 李韵楠;;钢结构框架抗震和消能问题的探讨[J];陕西建筑;2007年03期
8 申林,蔡益燕,郁银泉;偏心支撑钢框架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2002年02期
9 杨蔚彪,严士超;钢制消能节点混凝土斜撑框架结构体系研究[J];工程抗震;1996年02期
10 陈济坤;上海材料研究所建筑与工程用消能减振新产品应用介绍[J];建筑结构;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秀岱;谭昆仑;王振永;;新型减震消能格构剪力墙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2 吕西林;翁大根;周强;;高层建筑组合消能减震体系研究与应用[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阎兴华;;可控消能减震剪力墙结构体系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4 王天应;曹辉;王景祥;;半球节点起脊平板网架设计与施工[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5 姚幸海;隋杰英;厉伟;;浮山县广播电视中心消能减震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6 李鹏程;张季超;许勇;;广东科学中心E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杨菊;郑廷银;;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及研究进展[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唐少容;周岱;黄真;;智能材料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数值模拟分析[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甘明;雷晓东;王铁鹰;张胜;;空间结构的减震控制[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均;李晓楠;陈永祁;;高层建筑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抗震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葛长未 记者 赵蕴颖;工程院士加盟大连防震减灾专家库[N];大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迪;轻型消能摇摆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评估与动力可靠度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孟和;应用形状记忆合金进行空间结构抗震监控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建中;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宇阳;附加菱形消能体系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方创杰;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抗震性能及动力可靠度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3 杨永哲;高轴压比复合消能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宋智斌;粘滞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1年
5 朱小双;长距离大高差多级消能重力流输水系统水锤防护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李志刚;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计算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陈瑜;粘滞阻尼消能支撑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王振宇;近断层多维地震作用下连体双塔楼消能连廊的跌落仿真[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9 白雪霜;结构抗震加固和消能减震优化设计方法[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2年
10 葛卫;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25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2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