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法的组合梁剪切连接件的优化布置
[Abstract]:Combin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with interface slip is derived by direct stiffness method, and a one-dimensional composite beam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slippage and deflection of composite beams under simply supported condition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a finite element program,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The distribution curve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interface slip on deflection can not be ignored.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shear flow at the interface of composite beam, and withou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hearing joi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optimized layout method for the uniform arrangement of full-length shear conne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shear joint between the end of the beam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eam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5: 5: 6: 7: 7: 3: 2,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mode of 7:3 is the best,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lip of the interface and increase the combination effect.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deflection of composite beam.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127,50878057)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14B05)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聂建国,沈聚敏,袁彦声;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一般公式[J];工程力学;1994年01期
2 王连广,刘之洋,曹阅;钢-火山渣混凝土组合梁连接件及交界面滑移分析[J];工业建筑;1995年03期
3 王冠楠;董伟伟;;组合梁剪切连接件优化后滑移的计算[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10期
4 王鹏;周东华;王永慧;王辉涛;;剪切连接件分段布置时组合梁滑移计算[J];建筑结构;2011年08期
5 朱聘儒,国明超,朱起,陶懋治;钢-砼组合梁协同工作的分析及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1987年05期
6 聂建国,李勇,余志武,陈宜言;钢-混凝土组合梁刚度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0期
7 周东华;孙丽莉;樊江;赵志曼;刘永芳;;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新方法——有效刚度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建新,王肇民;组合桁架中节点板上升式连接件有限元分析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2 李国强,周宏宇,徐彬,何天森;连续组合梁挠度及强度计算的综合评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3 刘永标;程桦;张标;刘焕文;;超高悬挑结构支撑架体顶部立杆受力状态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卢彭真;赵人达;诸葛萍;;钢-混凝土组合直箱梁变形理论分析及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杨国涛;吴冲;苏庆田;;多跨系杆拱桥组合梁剪力钉受力性能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6 孙文彬,曹茂柏;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考虑滑移效应的曲率分布分析[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申新凯;周志祥;庄家智;;钢箱-环氧混凝土组合梁弯曲性能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孙文彬;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附加变形计算[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年03期
9 孙文彬;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滑移性能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舒小娟;钟新谷;沈明燕;;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理论与试验研究对比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清华;;钢桁架—混凝土组合设备基础的应用及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王景全;吕志涛;刘钊;;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组合系数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金建新;王肇民;;节点板上升式连接件的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4 刘航;李晨光;鲁昂;聂建国;高璀旭;;简支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航;李晨光;鲁昂;聂建国;;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海林;叶列平;陆新征;;钢-混凝土组合梁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分析和计算[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白光亮;唐光武;;斜拉桥桥塔钢混组合结构剪力键选型试验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郭明;李勇;朱剑云;刘厅;;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桁拱[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铁成;赵程;张小鹏;韦灼彬;;滑移对钢—混凝土组合板挠度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勇;刘厅;刘冰;何晓晖;陈宜言;彭栋木;聂建国;;钢管对接的内导管定位新工艺[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林枫;钢结构错列桁架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王彦宏;型钢混凝土偏压柱粘结滑移性能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邱文亮;自锚式悬索桥非线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周凌宇;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受力性能及空间非线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5 韦灼彬;钢筋混凝土桩基梁板码头爆炸毁伤及抢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张阳;带波形钢腹板悬臂挑梁的组合脊骨梁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毛学明;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特性分析与加劲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荷载分布宽度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陈丽华;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及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杜德润;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及组合框架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弹性剪切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文浩;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郑丽娜;CFRP片材加固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邵晓辉;钢—混凝土双面组合梁滑移效应分析[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
5 张婷;简支外包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承载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6 袁少洋;大跨径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预应力效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7 王光辉;波纹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连接件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李宝瑞;带圆管翼缘的钢—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胡玉琨;波纹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收缩徐变效应[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吴衔;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刚度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长江;滑移对组合梁的影响[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蒋丽忠,余志武,李佳;均布荷载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及变形的理论计算[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3 聂建国,,沈聚敏,袁彦声;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一般公式[J];工程力学;1994年01期
4 朱聘儒,朱起,常文信;组合梁的连接件与设计承载力[J];工业建筑;1985年10期
5 李铁强,朱起,朱聘儒,陶懋治;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弯筋连接件的抗剪性能[J];工业建筑;1985年10期
6 王聚厚,聂建国,卫军,闰善章,牛西云,袁彦生;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作受压翼的钢-混凝土组合梁[J];工业建筑;1992年02期
7 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梁长期变形的计算与分析[J];建筑结构;1997年01期
8 朱聘儒,国明超,朱起,陶懋治;钢-砼组合梁协同工作的分析及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1987年05期
9 聂建国,沈聚敏;钢筋砼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5期
10 聂建国,沈聚敏,余志武;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折减刚度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伟;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框架加固改造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1997年03期
2 王瑞民,杨兰新,杨可飞;高托蜂窝式组合梁的研究与试验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3 毛小勇;轻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06期
4 王明锋;周东华;;组合梁剪切连接件改进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1期
5 马士法;井塔振动测试与分析[J];工业建筑;1986年04期
6 胡夏闽;欧洲规范4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方法(9)──组合梁的挠度和裂缝控制[J];工业建筑;1996年05期
7 樊健生,聂建国,王寒冰,陈戈;压型钢板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分析[J];建筑结构;2001年07期
8 张志彬,陈世鸣;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有效翼缘宽度[J];钢结构;2003年06期
9 肖国梁,高日,吕晓寅;活性粉末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的界面应力[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3年06期
10 聂建国,王洪全,谭英,陈戈;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新喜;施浩;;组合框架梁在住宅钢结构中的应用[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鑫;张绍武;高建;;型钢加固混凝土梁的最大承载力的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马忠诚;张三柱;凌志诚;;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模型及强度统计公式[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4 朱万明;曹平周;;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腹板的稳定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李天虹;冯鹏;叶列平;;FRP-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6 张喜德;徐德新;范崇仁;;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对挠度的影响[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7 张喜德;邓志恒;徐德新;;钢与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弹性性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8 王景全;吕志涛;刘钊;;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组合系数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9 刘殿中;曹宝珠;;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的现状及应用[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聂建国;卫军;;剪力连接件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的实际承载力计算[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龚世权;组合梁技术在玻璃幕墙工程中的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2年
2 邢仁峡;高寒地区冬季施工混凝土如何保温[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江胜信;国家大剧院搭就大穹顶[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宏伟;组合梁与连续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代艳杰;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设计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杜德润;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及组合框架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柳旭东;空腹灌浆圆钢管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格明;预应力内置灌浆方钢管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基本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刘阳冰;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与地震易损性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8 刘清平;水平荷载作用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的实用设计方法[D];同济大学;2006年
9 戚菁菁;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陶慕轩;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楼板空间组合效应[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杨;钢结构—碎煤机室系统的动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郭杰华;钢—混凝土组合梁有效翼缘宽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 赵天石;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斜截面受剪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张建华;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承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5 易海波;钢—混凝土组合梁翼板有效宽度的试验与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6 徐博文;钢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剪力连接件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旭宏;负弯矩作用下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滑移效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丁芳;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陈辉;SMW工法中型钢—水泥土共同作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董毅;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承载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41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4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