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于混凝土行业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SP)和皮革行业的丙烯酸复鞣剂是两种重要的水溶性丙烯酸聚合物。SP属于阴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范畴,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发挥着高减水率、高分散性能、高保坍性能以及改善硬化混凝土孔结构和密实程度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等高质量要求的工程中,受到混凝土工程界的极大关注与青睐。其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联系,以烯丙基为聚合主链,在聚合主链上引入一定密度和比例的阴离子活性基团及不同聚合长度的聚氧乙烯(PEO)侧链,分别提供静电斥力作用和空间立体位阻作用,整个分子构型成梳状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对SP分子结构进行控制设计,筛选活性功能单体、优化反应工艺条件,,向SP分子结构上引入羧基(-COO~-)、羟基(-OH)、磺酸基(-SO_3~(2-))、PEO侧基等功能性基团,合成了一种新型聚羧酸系超塑化剂(SP-I),讨论了SP-I的合成方法、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首先筛选优化SP-I的制备与聚合反应条件。以SP的分散及分散保持性能为标准,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不同功能单体和加料方式并优化了聚合反应的各工艺条件。控制聚合反应总单体质量分数为25%左右,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2200),衣康酸(IA)和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的最佳单体摩尔比为0.1:2.5:0.4,过硫酸铵((NH_4)_2S_2O_8,APS)为引发剂,其最佳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4%,采用大单体(APE-2200)加底料后分别滴加小单体(IA和SMAS)和引发剂APS的方法,聚合反应的最佳温度和时间分别为90℃和4h,通过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了新型聚羧酸系超塑化剂(SP-I)。聚合反应结束后,用25wt%的NaOH溶液中和聚合产物pH至7~8,所得SP-I的分散和分散保持性能最佳。折固掺量为0.2wt%时,所拌合水泥净浆的初始流动度达312mm,120min时仍然高达299mm。 其次研究SP分子结构与分散及分散保持性能的相关性。SP结构基本构架保持不变,确定-COO~-、-SO_3~(2-)、-CH_3和PEO侧链的摩尔比例不变,改变部分-COO~-与主链的连接方式(部分-COO~-通过亚甲基(-CH_2-)与主链间接相链),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和分子质量;通过水泥净浆流动度检测、表面张力、吸附量和zeta电位检测,探讨了-COO~-与主链连接方式对其自身分散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SP相比,含有-COO~-与主链间接连接的SP-I在相同浓度下具有更大的表面活性,当SP-I浓度为9g/L时,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9.9mN/m;更大的吸附量,当SP-I浓度为5g/L时,水泥颗粒对SP-I达到饱和吸附量4.76mg/g;更高zeta电位,当SP-I浓度为3g/L时,添加SP-I的水泥颗粒表面zeta电位最终值为-5.38mV~(-1)。 再次对SP对水泥浆体水化历程影响进行探讨。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为材料制备水泥试样,采用FT-IR、X射线衍射(XRD)、扫瞄式电子显微镜(SEM)和孔结构检测等多种现代化检测评价方法研究不同-COO~-与主链连接方式的SP对水泥水化历程和水化产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对水泥水化机理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SP相比,部分-COO~-与主链间接连接的SP-I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前期抑制而后期促进的效果;拌合制备的水泥石更加紧密、均质,孔隙结构分布更加合理。水泥胶砂性能检测结果表明:SP-I掺量为0.2wt%时,减水率为33.7%,拌合水泥胶砂的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为350min和430min,28d时抗压强度高达57.6MPa。 最后,利用上述相似的合成方法,采用IA、APE-330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制备出一系列两性复鞣剂,探讨了各单体用量对复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A):n(APE-330):n(DMDAAC)=2:1:0.2,引发剂APS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3%,反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90℃和4h,所得复鞣剂性能最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528.04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秀星;钱觉时;郭鑫祺;方云辉;蒋卓君;温庆如;李苑;王智;;徐放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20期
2 翁荔丹;黄雪红;;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小平;周忠群;申迎华;马玉刚;;聚羧酸系减水剂大单体PEGMAA的制备[J];硅酸盐通报;2010年06期
4 李崇智,冯乃谦,王栋民,侯云芬;梳形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制备、表征及其作用机理[J];硅酸盐学报;2005年01期
5 王子明;卢子臣;路芳;李慧群;;梳形结构的侧链密度对聚羧酸系减水剂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2年11期
6 王栋民;熊卫锋;左彦峰;武增礼;王振华;;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J];混凝土;2008年05期
7 莫祥银;景颖杰;邓敏;许仲梓;唐明述;;聚羧酸盐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进展及评述[J];混凝土;2009年03期
8 李永德,谭力,赵世琦;新型羧酸共聚型高效减水剂合成[J];化学建材;1997年05期
9 王国建,黄韩英;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建材;2003年06期
10 周志威;吕生华;李芳;;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建材;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雄义;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崇智;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谭洪波;功能可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瑞艳;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徐雪峰;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合成及构性关系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年
本文编号:
2358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5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