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阈值应变研究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of Bouc-Wen soil dynamic model on hysteresis loop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basic laws of thermodynamics, the expressions of incremental dissipation function of Bouc-Wen soil dynamic model are studied,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a dam soil and stone under different dynamic strain levels is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threshold strains, I. e., the first and second threshold strain. The corresponding modulus ratios are about 0.94 and 0.50 ~ 0.80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threshold strain is equivalent to the traditional threshold strain,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 or volume change.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stress-strai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879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979014)
【分类号】:TU4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志良;韩清宇;;粘弹塑性土层地震反应的波动分析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01期
2 迟世春;郭晓霞;杨峻;林皋;;土的动力Hardin-Drnevich模型小应变特性及其阈值应变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3 郭晓霞;迟世春;林皋;;基于热力学定律的土体动力Hardin-Drnevich模型再认识[J];岩土力学;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陈清军;;场地地震反应的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2 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动力Ramberg-Osgood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3 王广军,苏经宇;场地类别的模糊综合评判[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2期
4 李小军,廖振鹏;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5 栾茂田;土动力非线性分析中的变参数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2期
6 李学宁,刘惠珊,周根寿,王士风;液化层减震机理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3期
7 廖河山,徐植信;场地土的一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4期
8 李小军,廖振鹏,张克绪;考虑阻尼拟合的动态骨架曲线函数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1期
9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10 陈文化,门福录;倾斜地层地震液化和滑移的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伟;凌华;孙斌祥;;软土动应力—应变曲线复合指数—正弦模型[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红;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红黏土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肖晓春;地震作用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凤江;土工织物增强尾矿砂的力学性能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王满生;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参数识别和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邓亚虹;层状自由场地固有频率的求解方法、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陈学良;土体动力特性、复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及其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迟明杰;砂土的剪胀性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齐文浩;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10 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崇茂;土石坝料的变参数R-O模型及其热力学解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亚东;区域性土的动力特性及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3 翟庆生;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4 宋振河;土的量化记忆模型参数确定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孔戈;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地下结构动力反应仿真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6 齐文浩;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7 任慧;场地动力反应的理论分析与场地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王晓;变剪模半空间上基础竖向振动分析与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兰景岩;土的动力学参数对场地设计反应谱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皮净灵;地震作用下场地土的反应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常明,肖树芳,夏玉斌;海积软土固结变形的结构性模型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徐舜华;徐光黎;程瑶;;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3期
3 王志良;韩清宇;;粘弹塑性土层地震反应的波动分析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01期
4 李小军,廖振鹏;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5 栾茂田;土动力非线性分析中的变参数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2期
6 孙静;袁晓铭;;DGZ-1多功能共振柱常规试验可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7 张克绪,李明宰,,王治琨;基于非曼辛准则的土动弹塑性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8 栾茂田,林皋;土料非线性滞回本构模型的半解析半离散构造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9 王国欣;肖树芳;;土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10 宋章;程谦恭;张炜;孟凡超;;原状黄土显微结构特征与湿陷性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理曼;基于能量耗散的土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秋生;基于超塑性力学的软粘土本构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胜利,马瑾;岩石的流变性质与断层模型[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3期
2 杨国华!中国天津300180,韩月萍!中国天津300180,张凤兰!中国济南250061;利用GPS复测结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J];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3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8期
4 曹毅;宋述光;;俯冲带榴辉岩的变形作用及其对恢复俯冲-折返过程的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10期
5 许志琴;侯立玮;王大可;王宗秀;;“西康式”褶皱及其变形机制——一种新的造山带褶皱类型[J];地质通报;1991年01期
6 刘瑞s
本文编号:2363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6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