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抗剪强度定量影响其动残余变形过程的试验研究
[Abstract]: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dynamic stress loading and uncertainty of physical parameters, it is difficult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process of soil mass. Based on the quasi-static treatment of dynamic stress loading effect and considering the Moor-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the stress ratio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dynamic resistance of soil is establis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loess show that the treatment of dynamic stress loading effec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soil.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 ratio and the dynamic residual strain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itial dynamic stress stage, the nonlinear dynamic deformation stage and the pore compression limit stage of loess.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analysis based on shear strength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dynamic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arbitrary loess.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3IESLZ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186)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军杰;徐舜华;王兰民;王峻;田文通;;非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与量值估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2 谢定义;试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3 沈珠江;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一变形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4 王兰民,张振中;地震时黄土震陷量的估算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金玲;王永;;宁明非饱和膨胀土的一维本构模型及其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2 陈丽;;非饱和黄土最大动弹性模量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3 马静;刘增荣;蔡东艳;;非均匀黄土地层的随机地震反应特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4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5 陈辉;刘明振;宋战平;;重塑及原状饱和黄土结构性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6 王铁行;罗扬;任海波;;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孙海妹;王兰民;王平;刘红玫;;振动荷载作用下黄土应变增长特征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赵成刚;刘艳;周贵荣;杜修力;;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9 乔兰;丁余慧;于德水;;强夯法处理路基的加固效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卢全中;彭建兵;;黄土体工程地质的研究体系及若干问题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军;杨小聪;谭卓英;;渗流作用的尾矿库稳定性分析[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广信;司韦;张其光;;非饱和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史永跃;李新生;尚彦军;;试样面积和黄土各向异性对湿陷性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6 马富丽;白晓红;王梅;;黄土微观结构与湿陷性的定量分析[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8 李永刚;李宁;;勘察评价工作中隧道工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于进学;任雯;;新建客运专线黄土地基涵洞病害的分析及整治[A];2009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胶济客运专线相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贾亮;加筋挡土墙的地震作用及动力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邓龙胜;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邓林;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1年
6 龚成明;黄土工程边坡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子春;轨道结构垂向荷载传递与路基附加动应力特性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
10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禹;改良风积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柳亚千;宝鸡市眉县杨家村黄土边坡地脉动特性及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王志杰;复杂初始应力状态下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谢勋;降雨对某滑坡滑体与滑带土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5 黄道顺;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丁勇;人工降雨模拟作用下的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黄成飞;厚湿陷性黄土层下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梁晓波;非饱和压实黄土本构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学东;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钟正;铁路路堤震陷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3 雷祥义;中国黄土的孔隙类型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2期
4 杨运来;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7期
5 苗天德,王正贵;考虑微结构失稳的湿陷性黄土变形机理[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1期
6 高国瑞;中国黄土的微结构[J];科学通报;1980年20期
7 王永炎,滕志宏;中国黄土的微结构及其在时代上和区域上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研究[J];科学通报;1982年02期
8 高国端;我国黄土湿陷性质的形成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谢定义,齐吉琳,朱元林;土的结构性参数及其与变形强度的关系[J];水利学报;1999年10期
10 焦五一;地基变形计算的新参数——弦线模量的原理和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Ю.Ю列文斯捷因,Э.Е波奇金Б.Л哈宁 ,赵纯善;残余变形对铸铁活塞环弹性的影响[J];压缩机技术;1972年02期
2 王丽艳;周顺新;;液化地基中堤防地震残余变形的动有效应力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阮元成,陈宁,常亚屏;察汗乌苏水电站坝体料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10期
4 王玺;液化石油气钢瓶容积残余变形率内测法的误差修正[J];压力容器;1987年02期
5 赵长法;关于液化气钢瓶残余变形试验问题[J];煤气与热力;1982年01期
6 张勤;朱绩超;贡金鑫;;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年03期
7 傅增祥,,施纪泽,金保森,王智慧,邓明鹏;螺栓微量残余变形的测量[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4年04期
8 阮元成,陈宁;察汗乌苏水电站坝基覆盖层土料残余变形特性[J];水力发电;2003年06期
9 凌华;傅华;蔡正银;刘汉龙;;坝料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凌知民;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残余变形[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艳杰;谢惠民;戴福隆;;利用扫描云纹方法测量无定形碳化硅微器件的高温残余变形[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杜莹;赵海峰;舒思齐;魏悦广;;由残余变形反推微构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邹德高;毕静;徐斌;孔宪京;赵阳;;加筋砂砾料残余变形特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刘启旺;刘小生;陈宁;杨玉生;赵剑明;杨正权;李永红;田景元;洪桂标;袁林娟;;双江口心墙堆石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模式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黄士卫;蔡志鹏;赵海燕;岳红杰;崔晓芳;;高速列车转向架边梁焊接热输入与残余变形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6 丰土根;刘汉龙;高玉峰;佘跃心;;晋江防洪堤抗震液化和变形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7 刘战伟;谢惠民;方岱宁;孟永刚;顾长志;赵亚溥;;MEMS结构残余变形的SEM电镜云纹法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张秀山;张涛;李华萍;;H型钢矫裂的探析[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9 刘萌成;高玉峰;彭卫兵;;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土累积残余变形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中夏;黄土动残余变形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程少南;自复位摇摆结构抗震性能与残余变形计算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2 解陈;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沈阳大学;2013年
3 孟凡伟;沈珠江残余变形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玉秋;曲轴参数化建模技术及强度和滚压残余变形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光兆;地震力作用下尾矿库坝体的三维稳定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6 周洋;受控摇摆桥墩抗震性能及建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郭佳;基于性能的新型自复位桥墩抗震理论与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4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8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