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和水作用下结构性黄土破损规律的离散元分析
[Abstract]:The damage law of structural loess under the action of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load and humidification is analyzed by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First, the expression of damage parameters defined in discrete medium is given, and the functional form of damage parameters in the representative constitutive model of soil is introduc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discrete element microcosmic test technique, the variation law of damage parameters in the numerical test of adding and decreasing load and humidification is obtained, and the functional form of the damage law in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structural soil is teste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macroscopic quantities such as stress and strain is given. Finally,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damage parameters under various stress paths and humidific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And it can better reflect the variation law of structural loess damage parameters under the action of load and water.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0259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912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00072110048)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029)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非线性损伤力学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3年03期
2 沈珠江,胡再强;黄土的二元介质模型[J];水利学报;2003年07期
3 沈珠江;二元介质模型在黄土增湿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5年02期
4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5 沈珠江;岩土破损力学:理想脆弹塑性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6 沈珠江,刘恩龙,陈铁林;岩土二元介质模型的一般应力应变关系[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7 沈珠江;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一变形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8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堆砌体模型[J];岩土力学;2000年01期
9 熊传祥;龚晓南;;一种改进的软土结构性弹塑性损伤模型[J];岩土力学;2006年03期
10 蒋明镜;胡海军;彭建兵;;结构性黄土一维湿陷特性的离散元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建红;基于细观破损机理的胶结结构性土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金玲;王永;;宁明非饱和膨胀土的一维本构模型及其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2 ;Structural bonding-break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natural unsaturated clayey soil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0年06期
3 邓国华;邵生俊;胡伟;;考虑Q_3黄土增湿特性的隧道围岩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4 贾敏才;王磊;周健;问延煦;;双层地基沉降预测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5 刘元雪;周家伍;李忠友;;土体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金龙;赖远明;高志华;李双洋;;冻结砂土的损伤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7 金旭;赵成刚;刘艳;蔡国庆;;非饱和原状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赵成刚;刘艳;周贵荣;杜修力;;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9 金旭;赵成刚;;非饱和原状土本构模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恩龙;罗开泰;;轴向循环加载条件下人工制备结构性土力学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军;杨小聪;谭卓英;;渗流作用的尾矿库稳定性分析[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广信;司韦;张其光;;非饱和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9 秦四清;胡瑞林;马凤山;孙强;王媛媛;李曼;;我国滨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天津市为例[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静涛;王常明;周波;;辽西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6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施维成;粗粒土真三轴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基于渐近均匀化理论的土工格室工程性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史生志;基于粘性土土性机理分析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俊;考虑非连续性土体性状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子振;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综合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郭仲魁;扰动状态模型和扰动有限元基本方程求解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谢勋;降雨对某滑坡滑体与滑带土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8 丁勇;人工降雨模拟作用下的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汤志刚;大型堆山工程的山体地基土体变形特性[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常明,肖树芳,夏玉斌;海积软土固结变形的结构性模型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董邑宁,徐日庆,龚晓南;萧山粘土的结构性对渗透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0年06期
3 何开胜,沈珠江;天然沉积粘土的结构性调查[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雷华阳,肖树芳;天津海积软土微观结构与工程性质初探[J];地质与勘探;2002年06期
5 吴义祥;张宗祜;凌泽民;;土体微观结构的研究现况评述[J];地质论评;1992年03期
6 施斌;粘性土微观结构定向性的定量研究[J];地质学报;1997年01期
7 施斌;粘性土微观结构研究回顾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8 刘松玉;方磊;;试论粘性土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J];工程勘察;1992年02期
9 饶为国,赵成刚,王哲,尤昌龙;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王国欣,肖树芳,黄宏伟,吴春勇;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结构性粘土本构模型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沈珠江;陈铁林;;岩土破损力学: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玉守;Q_2黄土的湿陷特征[D];长安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崇权;汪稔;;颗粒破碎对钙质土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2 逯静洲,林皋;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混凝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3 路德春,罗汀,姚仰平;砂土应力路径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J];岩土力学;2005年05期
4 陈四利;宁宝宽;鲍文博;金生吉;;水泥土细观破裂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5 肖良丽;郑亚文;;短肢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4期
6 吴建营;;张量和张量率的投影算子[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4期
7 周爱兆;卢廷浩;刘尧;;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陈昌富;彭钊;刘怀星;;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草根加筋土本构模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3期
9 王松鹤;骆亚生;杨永俊;杨静敬;;原状黄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4期
10 包建强;刘霖;;土工格栅层式加筋风积砂的本构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2 高彦斌;朱合华;;土的宏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若棋;丁育青;汤文辉;;混凝土HJC、RHT本构模型的失效强度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5 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曹平;;用Hopfield神经网络辨识岩土流变本构模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党秀英;刘军;江小平;陈太林;谭一鸣;;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介质的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7 王连广;黄维平;王庆利;;型钢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材料本构模型[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8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9 魏星;黄茂松;;天然结构性粘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卢应发;陈高峰;李建林;;非饱和孔隙介质固结理论及分析[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旭;非饱和原状土土—水特征曲线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陈沅江;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王刚;砂土液化后大变形的物理机制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许成顺;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剪切特性及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胡波;三轴条件下钙质砂颗粒破碎力学性质与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潘元;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震反应的仿真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杨为民;强夯后高饱和度地基土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本构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陈景涛;高地应力下硬岩本构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羊庆;加筋土结构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黄羽立;FRP约束混凝土的分析与本构模型[D];清华大学;2005年
3 程达;型钢混凝土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组合加固技术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4 熊恩来;云南泥炭、泥炭质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陈海军;神经网络有限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7 寇亚飞;压实黄土流变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张朝鹏;黄土的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及其在逆作法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9 张素情;预应力管桩及挤土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樊继良;非稳定渗流对基坑施工过程的影响及数值模拟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6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0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