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地震作用下动孔隙水压力对边坡永久位移影响的简便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9-01-12 08:37
【摘要】:基于转动平衡理论,提出了考虑地震作用下动孔隙水压力影响的边坡永久位移简便计算方法,并通过砂土边坡(长度×宽度×高度为1.96 m×0.96 m×1.20 m)的振动台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下水对边坡动力特性影响较大,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边坡的自振周期呈现增加趋势,水位1.0 m时边坡的自振周期是无水时的2.88倍;地下水位越高,地下水对边坡临界加速度的影响越显著,且当水位为1.0 m时边坡的临界加速度比无水时减小了28%;随着水位的升高,边坡永久位移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地震峰值加速度为2.0 m/s2时,水位1.0 m的永久位移是无水时的9.8倍;此外,随着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边坡永久位移急剧增加,当地震峰值加速度为2.0 m/s2时,永久位移是地震峰值加速度为1.0 m/s2时的6.9倍。建议的简便方法与试验测得的边坡永久位移最大偏差在10%以内,验证了建议方法的可靠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rotational equilibrium theory,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slop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dynamic pore water pressure under earthquake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shaking table test of sand slope (length 脳 width 脳 height is 1.96 m 脳 0.96 m 脳 1.20 m).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wat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the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slope increases, and the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slope at 1.0 m water level is 2.88 times of that when the water level is 1.0 m. The higher the groundwater level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on the critical acceleration of slope is, and when the water level is 1.0 m, the critical acceleration of the slope decreases by 28% compared with that of without w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level, the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slope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When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earthquake is 2.0 m/s2, the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water level of 1.0 m is 9.8 times that of anhydrous. In addi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the earthquake, the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the slope increases sharply. When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the earthquake is 2.0 m/s2, the permanent displacement is 6.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1.0 m/s2. The proposed simple method is less than 10% of the maximum deviation from the measured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the slope, which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项目(2011AA11A102)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2012SKL01) 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MS2011BJKJ005)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专项基金项目(2012EG123027)
【分类号】:TU4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祁生林,祁生文,伍法权,刘春玲;基于剩余推力法的地震滑坡永久位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2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3 董建华;朱彦鹏;;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永久位移计算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4 李元雄;晏鄂川;杨彪;;地震作用下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J];路基工程;2010年02期

5 徐光兴;姚令侃;李朝红;;地震作用下土质边坡永久位移分析的能量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卢坤林;朱大勇;朱亚林;许强;;三维边坡地震永久位移初探[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7 林宇亮;杨果林;;不同压实度路堤边坡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杰;郑颖人;方玉树;叶海林;;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2 杨洁;杨上清;肖盛燮;;强震边坡动力响应及安全系数计算[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基于GIS平台与证据权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郭兆成;周成虎;孙晓宇;张俊;;汶川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5 袁仁茂;谭锡斌;陈桂华;徐锡伟;;地震破裂带特殊部位大型滑坡及其基于构造地貌发生模型的机制解释:以东河口抛射型滑坡为例[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6 王治华;郭兆成;杜明亮;程尊兰;;5.12震源区牛眠沟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J];地学前缘;2012年01期

7 郁耀闯;周旗;王长燕;;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汶川M_S8.0地震特征分析——以陕西勉县为例[J];地震地质;2010年02期

8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9 郑勇;韩刚;赵其华;;汶川八级地震触发何家沟碎屑流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10 裴向军;郝永峰;张军新;袁进科;;老鹰岩滑坡成因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许冲;戴福初;姚鑫;赵洲;肖建章;;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的汶川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应离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地震动力作用触发的斜坡崩滑高差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祝介旺;柏松;张路青;杨志法;伍法权;;预应力锚梁的设计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年学;李晓;李守定;赫建明;;地震极震区岩体滑坡滑动面振动破坏形成与稳定性评价的探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泰丽;周爱国;冯小铭;田福金;;“5·1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生规律浅析——以安县为例[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瑛;成余粮;李长顺;廖维;罗明;;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发育对比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亮;魏昌利;莫家伟;李鸿雁;钟金先;;汶川地震灾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分区与地质灾害分布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刘艳章;边坡与坝基抗滑稳定的矢量和分析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9 谷天峰;郑西客运专线黄土地基振(震)陷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克利;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的三维边坡稳定性与破坏模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曹鹤;云南省盈江地区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学东;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李松;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分类与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崔坤燕;堆积体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徐江;茂县羊坪滑坡“5·12”地震触发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健楠;沟道内堰塞体溃决形成泥石流的机理及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侯艳玲;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恩子坪1~#滑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德功;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支挡结构[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凤昊;复杂岩质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和加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培风;水塔的竖向与水平地震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2 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吴伟;姚令侃;陈强;;坡形和加筋措施对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果林;钟正;林宇亮;;砂黏土变形与强度特性的大型三轴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钱培风;竖向地震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6 黄建梁,王威中,薛宏交;坡体地震稳定性的动态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4期

7 王思敬;岩石边坡动态稳定性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1977年04期

8 王思敬,张菊明;边坡岩体滑动稳定的动力学分析[J];地质科学;1982年02期

9 王思敬;薛守义;;岩体边坡楔形体动力学分析[J];地质科学;1992年02期

10 雷建成;高孟潭;俞言祥;;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J];地震学报;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坤林;朱大勇;朱亚林;许强;;三维边坡地震永久位移初探[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2 ;沙土液化[J];城市与减灾;2011年02期

3 马德青;胡惠华;赵金举;;湘西朱雀洞滑坡成因机制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刘红帅,薄景山,刘德东;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5 于玉贞;李荣建;柴霖;吕禾;李广信;;铜质模型桩加固边坡的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5期

6 廖钰然;赵立铨;;浅谈公路边坡滑坡的稳定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1期

7 刘玉华;顾小军;;盐城市某休闲公园1#人工湖基坑降水方案分析[J];科技风;2009年03期

8 李荣建;于玉贞;李广信;;土质边坡中部与顶部抗滑桩动力响应和边坡变形比较[J];山地学报;2010年02期

9 朱海生;秦邦民;王锦国;;三峡库区老房子滑坡地下水动力场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10 许云根;;闽江上游建筑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与治理方案建议[J];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志华;周亦唐;费维水;陈华;;山区高等级公路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边坡加固措施[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2 孙少锐;吴继敏;董志高;王文远;周宏;王坤;魏继红;;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左岸B_2崩塌体稳定性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唐胜传;陶丽娜;陈谦应;陈赞;;基于Supermap的公路边坡支护设计系统[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4 李宁;张鹏;;岩质边坡稳定分析与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汪波;朱新实;管勤;;边坡生物防护技术在九华山公路上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文孝廉;;营盘山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开采境界挖潜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友良;冯夏庭;任伟中;唐新建;;路堑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何云明;吴德伦;;岩质边坡蠕变模型及其蠕变机理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敖道朝;陈兵;杨望涛;;岩质边坡生物防护原理及关键技术[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薛守义;范云;;地震条件下边坡圆弧滑动位移分析[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吉勇、兰朝阳;“一坡一图”多姿多彩[N];中国交通报;2005年

2 吴钰萍 李鹏;用绿色治愈边坡“伤痕”[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杨辉柏 杨光华 郭炯 徐艳艳 鄢明民;梦幻湘西天路歌[N];湖南日报;2008年

4 李小平 张利权 张政;土壤生物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郭泽莉;修复边坡生态用对基质很重要[N];中国花卉报;2010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黄亮斌;50万平方米边坡实现永久绿化[N];湖南日报;2007年

7 梁沐周 李海湘;20年削坡建房酿成大患[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记者 李克军 通讯员 刘建中 陈远豪;一年多未发生边坡挡墙危害事件[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吴敏;六岳高速:“悄然”挺进大别山[N];中国交通报;2005年

10 白树民;边坡绿色防护有创意[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斌;地震作用下海洋环境码头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范振华;地震作用下超高墩刚构桥倒塌破坏关键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田小甫;太原晋阳大佛边坡岩体风化分级及地震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包惠明;基于RS理论的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7 陈昌富;仿生算法及其在边坡和基坑工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8 薛忠歧;银川平原植被生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周仰效;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管理模型[D];中国地质科学院;1988年

10 傅鹤林;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西华;黄土高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1年

2 周晓东;乌龙泉矿原始边坡爆破及其参数优化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3 习小华;勉宁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宇明;基于GIS技术的边坡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明;路堑类土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易志宏;应力重塑方法在开挖边坡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曾军;公路建设中的边坡治理[D];天津大学;2004年

8 毛生海;考虑渗流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9 姜媛媛;饱和—非饱和渗流影响下非连续性岩体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黄柳云;深基坑边坡破坏机理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07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07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b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