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钢筋混凝土柱-腹板贯通型钢梁混合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2 16:10
【摘要】:提出了用于混合框架的钢梁腹板贯通、翼缘部分切除的钢梁-钢筋混凝土柱(RCS)中节点构造形式。通过对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构造措施下节点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和抗震性能。分析了该类混合节点试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和耗能特性等。结果表明,该6个节点试件的破坏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柱端混凝土和节点区内部混凝土的局压破坏;另一类为节点核心区的剪切破坏。局压破坏的试件滞回曲线呈弓形,且曲线下降段较陡,而剪切破坏的试件滞回曲线呈反S形,曲线下降段较缓。局压破坏的试件承载力退化大,刚度退化较快。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混合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合理的节点构造措施可增强内外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性能,从而提高节点的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Abstract]:The joint structure of steel beam-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RCS) with steel beam web through and partial flange remova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failure process, failure pattern and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joint specimens under six different structural measures are studied by low-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 The bearing capacity, deformability,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strength degradation,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patterns of the six joi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local compression failure of the column end concrete and the concrete inside the joint zone, and the other is the shear failure in the core zone of the joint.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specimen under local pressure failure is arched, and the descending section of the curve is steeper, while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shear failure specimen is reverse S shape, and the descending section of the curve is slowe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destroyed by local pressure is large and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is f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hybrid joints have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reasonable joint construction measures can enhance the joint working performa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crete and thus improve the shear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joints.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824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4JQ7245,2014KJXX-67)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2013JK0982)
【分类号】:TU3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振芳;;西德南堡某构件厂一瞥[J];混凝土;1986年03期

2 林南薰;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柱的徐变稳定性[J];土木工程学报;1987年03期

3 曹全民;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拉结筋新留置方法[J];施工技术;1991年01期

4 张代涛,刘学兵,盖玉龙,张辉;钢筋保护层厚度误差对钢筋混凝土柱性能影响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吴毅彬;郭子雄;;不同加固规范的CFRP加固RC柱抗剪强度计算方法比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6 邓宗才;李朋远;;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J];工程建设;2008年04期

7 戚洪岩;;应用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柱[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5期

8 张自荣;李久阳;朱坤;;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压承载力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任治章;赵冰;;考虑徐变时轴压钢筋混凝土柱的变形分析及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杨洪瑞;李胜利;;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温度数值计算方法讨论[J];武警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成;艾德武;朱隽;李国荣;;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压强度的力学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谢剑;陈胜云;赵彤;;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铁成;余流;;斜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碳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特性与延性[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4 丘利玲;秦柏源;;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柱、钢柱在几个方面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解东升;冯淑芳;王明洋;;低速冲击下钢筋混凝土柱的变形与破坏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思柱;张传立;S.T Man;;用有限元法分析横向焊接钢网纤维加强的钢筋混凝土柱[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7 黄奕辉;王全凤;林建华;杨勇新;岳清瑞;;玻璃纤维布包裹加固RC柱抗震性能试验[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邢国华;刘伯权;付国;吴涛;侯建玲;;弯曲型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9 朱四荣;李卓球;;钢筋混凝土柱中钢筋锈蚀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10 郑永乾;杨有福;韩林海;;钢筋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理论计算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晴 谢开天;四川六建人的超常规纪录[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颖;钢筋混凝土柱地震破坏方式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鹏;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王德斌;考虑动力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笑然;FRP约束钢筋混凝土柱非线性阻尼性能及动力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申红侠;钢梁—钢筋混凝土柱节点静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单波;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考虑地震及使用损伤的长期性能和修复[D];湖南大学;2006年

7 伍凯;低周反复荷载下SRC-RC转换柱基本受力行为与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伍敏;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损伤与倒塌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9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关宏波;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刚;钢筋混凝土柱抗落石撞击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江洲;钢筋混凝土柱动力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顾敏峰;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柱温度场模拟及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宗俊;不同屈服点钢筋混凝土柱耗能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5 李广文;钢筋混凝土柱疲劳损伤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尹智勇;考虑压弯剪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柱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龙业平;钢筋混凝土柱快速加载试验及动力滞回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李杨;钢筋混凝土柱非线性变形分解试验及模拟[D];重庆大学;2010年

9 唐亮;考虑应变率效应的不同配筋率钢筋混凝土柱动力性能试验与模拟[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张宇;重度受损钢筋混凝土柱修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7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07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e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