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内3维裂隙体的分形描述
[Abstract]:Aiming at 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crack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fracture rock ma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the fracture rock mass specimens with cracks are obtained by pre-loading the whole coal and rock. Based on this, the fracture rock mass model is detected and reconstructed by CT scanning, in order to obtain the point cloud data which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cture rock mass, and then the 3D fracture body in the rock mass i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by using fractal theory and cube covering method.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the fracture rock mass specimen after CT scanning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index and the strength parameter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3D fracture point cloud data obtained by CT scanning can well characteriz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3D fracture body in rock mass has self-similarity and is a natural fractal, and its fractal dimension can be used as its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index. Statistically,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of fracture rock mass is logarithmic with its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ts strength parameter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racture complexity.
【作者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CB226802;2011CB201201) 中国电建成都院科技项目资助(P225-2014)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和平;陈至达;;断口定量分析的分形几何方法[J];工程力学;1989年04期
2 谢和平,W.G.Pariseau;岩石节理粗糙系数(JRC)的分形估计[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3 ;Comput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 of rock pores based on gray CT image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年31期
4 谢和平,陈至达;分形(fractal)几何与岩石断裂[J];力学学报;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贾彩虹;王媛;张雪颖;;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刘安中,李小洁;颗粒复合材料ABS/CaCO_3填料含量与其拉伸断口分形维数的关系[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4 刘安中,刘一华,王炯华;TiO_2/ABS颗粒复合材料拉伸断口的静摩擦系数与其分形维数关系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刘安中,谢新平;分形理论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刘远明;夏才初;李宏哲;;节理研究进展及在非贯通节理岩体研究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朱永生;朱焕春;石安池;孟国涛;;白鹤滩水电站边坡结构面强度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8 舒志乐;刘保县;梁宁慧;李月;王道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土石体粗料分形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9 李玲,乔春生;Barton经验公式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兴,廖国华;节理岩体的随机剪切破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城城;马凤山;张亚民;王善飞;刘自成;;基于岩体结构面统计与分维数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张新伟;赵学观;焦维鹏;邵志刚;高连兴;;玉米种子内部机械裂纹扩展模拟及动力学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卫红;朱波;谢永亮;庄惠平;张伟;;岩石结构面粗糙面的分形模拟与光弹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4 肖永红;高波;谢卫红;;岩石粗糙节理剪切特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5 王明;李庶林;;声发射技术在结构安全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概述[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许勇;张季超;李伍平;;饱和软土微结构分形特征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智敏;苟先太;金炜东;刘娅;;微地震信号的分形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汪海滨;高波;;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承载力计算方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9 杜时贵;何若象;郭大华;;小浪底水库进口高边坡岩体节理抗剪强度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10 包惠明;;岩质边坡的分维特征及其工程意义[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芳;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3 陈奇;基于分形理论的汽车变速箱齿轮接触强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于群;电力系统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宋兵;桩侧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于富玲;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建平;谢和平;周宏伟;彭苏萍;;不同温度作用下砂岩热开裂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2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崔中兴,曹广祝;X射线岩石CT的历史与现状[J];地震地质;2003年03期
3 鞠杨,刘彩平,谢和平;混凝土断裂及亚临界扩展的细观机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4 左建平;周宏伟;谢和平;;不同温度影响下砂岩的断裂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5 冯杰,于纪玉;利用CT扫描技术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形维数[J];灌溉排水学报;2005年04期
6 左建平;谢和平;刘瑜杰;胡本;卢菁芳;;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砂岩三点弯曲的断裂特性[J];固体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郭东明;左建平;张慧;徐辉东;;高强混凝土裂纹扩展规律的CT观察[J];硅酸盐学报;2009年10期
8 谢和平,W.G.Pariseau;岩石节理粗糙系数(JRC)的分形估计[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9 葛修润 ,任建喜 ,蒲毅彬 ,马巍 ,朱元林;Real-in time CT test of the rock meso-damage propagation law[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1年03期
10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porous structure of rock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2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3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4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刘泉声;吴月秀;刘滨;;应力对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影响的离散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6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王月英;姚军;黄朝琴;;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综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杨建平;陈卫忠;吴月秀;谭贤君;;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张量数值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9 周志芳;裂隙岩体三维渗流问题的边界元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4期
10 刘培泰,,张景德,王乃光,潘和平,刘吉善;裂隙岩体强度试验单点法及其前景[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路亚妮;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试验及破坏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杨海清;裂隙岩体动态损伤局部化机理的理论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宋桂红;加锚裂隙岩体整体力学性质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白兰兰;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海波;动、静荷载作用下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力学性能试验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韩松峰;裂隙岩体在水—岩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分析及其加固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吕;渗流影响下裂隙岩体损伤断裂机制的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徐剑;层状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特性的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健;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米级尺度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齐曲;裂隙岩体的随机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赵林;基于分形理论的裂隙岩体注浆扩散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93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9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