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装有腹板式钢制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20 20:18
【摘要】:为研究腹板式钢制防屈曲支撑及普通支撑在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对装有腹板式钢制防屈曲支撑及普通支撑框架结构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比较两种支撑的减震效果。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振动台试验数值计算。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均表明,腹板式钢制防屈曲支撑对结构位移反应有较好控制效果,为理想的消能装置。小震时两种框架结构层间位移基本相同,亦可为结构提供初始刚度;随地震峰值的增加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远小于普通支撑框架结构,腹板式钢制防屈曲支撑可在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变形前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损伤。
[Abstract]:In ord to study that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web-type steel anti-buckling support and the common support under the dynamic load, a seismic vibration table test is carried out on a web-type steel anti-buckling support and a common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shock-absorbing effect of the two supports is compared.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he vibration table test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how that the web-type steel anti-buckling support has better control effect on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reaction and is an ideal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in that case of small earthquake, the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of the two frame structur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initial rigidity can be provide for the structure; the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of the frame structure with the peak of the earthquake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mmon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web-type steel anti-buckling support can consume the seismic energy before the main body structure enters the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And the structure damage is reduced.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日本住金关西工业株式会社;
【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14) 国家地震专项(2008080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51121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013605) 日本住金关西工业株式会社资助项目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高向宇;张慧;杜海燕;梁峰;;组合热轧角钢防屈曲支撑构造及抗震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杨昌民;李宏男;牧野俊雄;郝晓燕;;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模拟及滞回性能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3 周云;唐荣;钟根全;王浩;;防屈曲耗能支撑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4 郭彦林;江磊鑫;;型钢组合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5 高向宇;王永贵;刘丹卉;徐建伟;;端部加强型组合热轧角钢防屈曲支撑静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3期

6 李妍;吴斌;王倩颖;欧进萍;;防屈曲钢支撑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7 周云;钱洪涛;褚洪民;邹征敏;;新型防屈曲耗能支撑设计原理与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8 杨昌民;牧野俊雄;李宏男;;防屈曲支撑的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郝晓燕;李宏男;杨昌民;牧野俊雄;;腹板式钢制防屈曲支撑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洪民;钱洪涛;邓雪松;周云;;应用防屈曲耗能支撑进行抗震加固的研究与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2 邓雪松;陈真;周云;;间隙与支座类型对开孔三重钢管防屈曲耗能支撑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3 张纪刚;欧进萍;;新型Pall-BRB摩擦阻尼支撑体系设计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石峰;吴斌;;十字型内芯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0期

5 赵俊贤;吴斌;梅洋;欧进萍;;防屈曲支撑的研究现状及关键理论问题[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闫维明;何伟;陈适才;;钢铅组合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与参数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杨昌民;李宏男;牧野俊雄;郝晓燕;;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模拟及滞回性能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8 陈巍;高莹;高向宇;周锡元;;混凝土套管防屈曲支撑构造及抗震试验[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9期

9 周云;邓雪松;汤统壁;吴从晓;聂一恒;丁鲲;;中国(大陆)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10 张振兴;宁响亮;刘军;李文斌;陈彦北;;基于ABAQUS的全钢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俊贤;吴斌;欧进萍;;一种新型全钢防屈曲支撑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邱井林;赵均;高向宇;杜修力;;工作段长度不同的防屈曲支撑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闻;;国内防屈曲支撑专利技术现状[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4 徐闻;李艳琴;;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专利技术现状分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李泽霖;杨蔚彪;王元清;常为华;;北京某文化中心钢结构初步设计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宁;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殷占忠;带有约束屈曲支撑杆件的空间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倩颖;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李晓东;屈曲约束支撑的动力性能研究及其在钢拱结构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5 马宁;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向英;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任凤鸣;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8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赵俊贤;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及稳定性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宁波;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帆;基于有限元软件的子结构试验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闫兵;带开孔核心管的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抗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何中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其强;BRB-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胡晓宇;无粘结支撑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卢爱贞;两种Pall型摩擦支撑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梅洋;新型组合钢管混凝土式防屈曲支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宋子文;自复位耗能支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晓萌;防屈曲支撑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刘华伟;带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砼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长根;日本建筑结构耗能减震研究和应用的若干新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2 赵俊贤;吴斌;;防屈曲支撑的工作机理及稳定性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3期

3 贾明明;张素梅;吕大刚;蒋守兰;;基于Benchmark模型的抑制屈曲支撑耗能减振作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3期

4 邓雪松;陈真;周云;;间隙与支座类型对开孔三重钢管防屈曲耗能支撑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5 吴勇;;一字内芯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9期

6 杜海燕;张慧;高向宇;;防压曲支撑构造技术及应用展望[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10期

7 叶列平,马千里,程光煜,张文华,魏捷;西部机电科技商务中心钢结构消能减震计算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8 孙建华;罗开海;王亚勇;白雪霜;;含屈曲约束耗能支撑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效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4期

9 胡大柱;尤毓慧;邵宏政;;屈曲约束耗能支撑在教学楼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6期

10 贾明明;张素梅;吕大刚;蒋守兰;;抑制屈曲支撑布置原则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殷占忠;带有约束屈曲支撑杆件的空间网壳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妍;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及子结构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艳文;钢骨消能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建彬;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陈煜;一字形截面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郑维科;新型抑制屈曲支撑在结构工程中应用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张腾龙;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设计及消能减震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孔祥雄;新型屈曲约束支撑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峰;;纯钢框架、普通支撑框架和防屈曲耗能支撑框架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J];四川建材;2010年02期

2 李国强;华楠;;支撑钢框架柱的计算长度[J];钢结构;1993年04期

3 黄怡;王元清;石永久;;框架—支撑钢结构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4 高岩;张晓敏;陈国华;王晔霞;;振动台支撑框架高效化技术的应用[J];莱钢科技;2010年05期

5 蔡益燕;人字支撑的弹塑性设计[J];建筑结构;1994年06期

6 邵建华;申永康;;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J];江西科学;2006年04期

7 刘伟庆,魏琏,丁大钧,李松柏;塑性耗能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陆铁坚,余志武;带支撑多层钢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余钢;邢国然;敖鹏;;支撑框架稳定性公式的有限元验证[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6期

10 黄猛;丁金伟;张葆;丁亚林;;某航空相机光学系统支撑框架有限元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霞;邹积麟;;钢结构新规范中弱支撑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问题的讨论[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2 赵健;刘珩;吴徽;;防屈曲支撑框架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海江;高嵩;王世刚;谭明;吴一红;;大连中心·裕景(公建)超塔ST1结构计算与分析[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程腾;张青川;高杰;史海涛;钱剑;陈焕斌;陈大鹏;焦彬彬;;光学读出热型红外成像的新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珩;吴徽;;防屈曲支撑框架的非线性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蔡益燕;;2002 MBMA作了那些修改[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宏;沈国庆;;无粘结钢支撑在多高层钢结构中的应用[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程腾;张青川;陈大鹏;伍小平;史海涛;高杰;;无基底焦平面阵列的红外成像性能分析[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华琪;丁洁民;何志军;江韬;;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应用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10 丁玉坤;张耀春;;采用V字形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的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星 实习生 周霏;萍乡构筑公安“三基”支撑框架[N];江西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周崇;描绘阿克苏美丽蓝图[N];阿克苏日报;2006年

3 杨少华 张程 刘晨;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N];计算机世界;2006年

4 柳林;浙江轻纺学院为现代物流“输血”[N];经理日报;2003年

5 陈翔;为绿色数据中心分门别类[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6 刘继承;IT规划切勿好高骛远[N];中国企业报;2007年

7 王朝晖;敲定今年财税工作任务目标[N];朝阳日报;2010年

8 左岸;新的艺术市场形态下的收藏思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张利永 张程;服务网格的运行支撑环境[N];计算机世界;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金振文 通讯员 王建强;新农网创造新生活[N];国家电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米旭峰;支撑框架与竖缝剪力墙抗震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邢国然;纯框架和支撑框架弹塑性稳定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3 马宁;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马宁;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东;纵向支撑框架稳定性分析及支撑设计要求[D];浙江大学;2005年

6 肖荣;企业信息化风险治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7 程腾;基于MEMS技术的光学读出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帅;大型中空玻璃合片机静力学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2 陶湛湛;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滨;支撑设置对某高校体育馆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4 何庆祥;无支撑框架计算长度法和假想水平荷载法的分析比较[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江锡虎;多高层支撑钢框架静力非线性弹塑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吴华英;钢支撑框架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李娅;基于量化分析方法的行业风险评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峻;剪切型支撑框架的假想荷载法[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杨振钧;深基坑平面支撑框架等效刚度的研究和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董建军;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3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03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