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水泥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图文】:
2.456.044.644.282.351.130.140.030.92GGBFS34.5436.6714.858.912.300.370.580.42FA4.1552.3631.730.781.005.871.690.55表2河砂的颗粒级配Table2GradationofriversandParticlesize/mm00.160.320.631.252.505.00Passingratio(bymass)/%011.633.063.772.782.6100.0图1试验选用的河砂粒径范围Fig.1Sizerangesofriversandincomponents1.2试验方法将干料倒入水泥胶砂搅拌机慢搅1min,,继续慢搅2min并于前30s内加入水和外加剂,快搅3min后慢搅1min停机.将拌和物倒入40mm×40mm×160mm的标准试模中,在振动台上振动密实后放入标准养护箱中养护.脱模后置入蒸汽养护箱中,在(90±1)℃下养护2d.养护完毕后冷却至常温,擦干称重,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试块尺寸,按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测定砂浆体抗压强度Rc.拌和物流动度Sv按G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进行测试,但底板改用玻璃平板.材料的孔隙率Vr为养护完毕后的实测密度与不计空气含量的理论密度之比.1)文中涉及的筛余、掺量、水胶比等除特别说明外均为质量分数或质量比.
664建筑材料学报第17卷曲线相关系数R=0.79,可知模型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偏离曲线最大的数值点对应的配合比编号为F20G30,该配比采用20%的粉煤灰和30%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等质量取代了超细水泥,由于取代量较大,且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相对较低,故C-S-H凝胶生成量少,导致基体强度下降并削弱了基体与骨料之间的界面黏结力,使砂浆体抗压强度明显低于预测值.故使用该模型时需保证砂浆中C-S-H凝胶生成量,避免其成为影响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图5SC-RPC的试验数据与回归曲线Fig.5ExperimentaldataandregressioncurveofSC-RPCmortar掺入钢纤维后,若固定钢纤维种类和材料制备、养护方式,且拌和物流动度良好,则钢纤维对SC-RPC抗压强度的增强效果与其用量线性相关,关系式为:Rc,SF=Rc(1+dφSF)(2)式中:Rc,SF为按GB/T17671—1999方法测得的掺钢纤维后SC-RPC抗压强度;d是与钢纤维种类、材料制备和养护方式相关的系数,由回归分析得d=7.2.4结论(1)建议将SC-RPC的水胶比控制在0.18以内,砂胶比控制在1.00∶1.10左右,此时材料相对密实,抗压强度及拌和物流动度较佳.(2)使用高效聚羧酸减水剂时应考虑其缓凝作用,并添加适量消泡剂以提高材料密实度.(3)骨料选用0.16~0.63mm粒径的普通河砂时材料抗压强度较高,离散性小.筛去粒径0.16mm以下的尾砂减少了骨料含泥量,材料抗压强度提高,离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正华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03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2005)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31103110017)
【分类号】:TU52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为华,胡毅夫,杜耀志;超细水泥的发展[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5期
2 乔龄山;;超细水泥喷注砂浆[J];砖瓦世界;1991年15期
3 时补法;;CX 型超细水泥通过省级鉴定[J];砖瓦世界;1991年22期
4 许贤敏;用超细水泥灌浆加固地基[J];特种结构;1994年02期
5 刘新菊,Etsuro ASAKURA;超细水泥的分散特性对悬浮薄浆可灌性的影响[J];国外建材科技;1999年01期
6 丁乐太;粉煤灰超细水泥[J];建材工业信息;1995年10期
7 孔德玉,陈元朋,马成畅,韦苏;超细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研究[J];混凝土;2002年08期
8 管学茂,胡曙光,丁庆军,陈明祥;超细水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研究[J];煤矿设计;2001年03期
9 ;建筑新信息月报[J];建筑技术;1994年12期
10 孙南屏;王道平;;用AUM膨胀剂抵消自配超细灌浆水泥收缩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爱凤;施宏峰;;超细水泥的特性及其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韩忠存;张民庆;吴爱凤;施宏峰;;MC型超细水泥特性初探[A];地面岩石工程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 刘源强;徐卓涛;徐奇威;;高水灰比次纳米级超细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研制生产及应用[A];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范利军;李国臣;张丽萍;;超细水泥灌浆料在防水工程灌浆堵漏中的运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马淑芝;贾洪彪;方云;;库木吐拉千佛洞修复保护效果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韩仲琦;;水泥细度表征技术[A];2001年海南全国粉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通讯员 范满朝;爱国心催化超细水泥研制[N];中国水利报;2000年
2 杨京峰;山东华新公司科技创新促发展[N];中国建材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凌燕;超细水泥水化特性及高早强混凝土配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邹超;砂土层中超细水泥注浆机理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瑞文;界面材料和粗糙度对HPFL加固RC梁抗剪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吕雪源;再生微粉的基本性能及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丽娟;混凝土裂缝自渗透修复材料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6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1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