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建筑空间的多层次感知初探

发布时间:2019-07-22 07:20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今天的建筑也在迎合这个时代的需求,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宣示着城市现代化的存在,设计师们总是一厢情愿的在设计所谓的视觉建筑。今天的建筑正在失去体验,失去生活的记忆,失去真实的空间感知。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建筑空间不应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有知觉的、记忆的、情节的,更应有精神的建筑空间。 本论文以空间感知作为切入点,探析人对建筑空间的多层次感知,包括视觉、现象学以及精神三个层面。以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归纳空间最基础的视觉感知层面;引入知觉现象学的概念,补充视觉层面的不足,以霍尔的现象区为基础,分析空间的现象学感知层面;最后通过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探析空间的深层次感知,即精神层面的感知。三个层次以层层递进互补的方式,构成空间的完整感知体系。文章通过理论和实地调研分析相结合,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分析,呼吁人们与建筑空间建立起互动的关系,引导建筑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关注人的真实感受,并通过合理的设计,营造多层次有意境的建筑空间。
【图文】:
 1暴风中的棕榈树
也就激发起人的审美意识,阿恩海姆将称之为“异质同构”。比如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在暴风中挣扎棕榈树(见图2-1)能给人一种挣扎痛苦和忍受折磨的感觉。正是因为棕榈树本身的倾斜、摇晃与扭曲的视觉形象在观察者的大脑中产生了与之结构相似的皮层刺激结构。正是棕榈树的这种物理现象给观察者造成的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必然导致观察者在心理产生相似的感觉,即从中体会到的某种痛苦、挣扎和扭曲的感觉。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将物理学中的力引入格式塔理论中,认为物理学意义上的张力结构对人产生刺激作用后,,进而由人的知觉建构组织作用,是这种物理张力转换成一种生理的形式,进而是人的意识中形成心理力,整是这种心理力才使物体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的视觉动力。2.1.2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有关人的知觉的思想引起了建筑师们对人在建筑中的知觉体验的重视,人们是不是仅仅依赖于眼睛来获得世界的感知?人们往往习惯性的认为对建筑的感知是来自于视觉,认为身体的其他感知与建筑无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让主体在建筑中通过身体与空间环境的感知来进行研究。人的身体是对外界环境感知、体验的接收器
 2建筑意境中的境、景、情
建筑的意境大致由两种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实境,即眼睛所看到的具体的物质景象或者是人身体的具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如:山水花草、建筑与空间等物质实体;一部分是虚境,是在实境的基础上的情感升华,体现实境创造者的创作目的和情感,是建筑创作的深层次的表达,这种意境是人的一种审美情感所感知的结果。这种情是通过空间营造者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其次是要求融入到体验者的个人情感中去。这种虚境的表达是一种复合的情感表现,带有社会性、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以及个体差异性。2.2.2 建筑意境的特征意境作为审美的艺术境界,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生命律动,展示的是人的心灵境界的美。诗人对意境的追求本就是对宇宙的创化,达到“天地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意境有三个特征:1 表真挚之情;2 状飞动之趣;3 传万物之灵趣。图 2  2 建筑意境中的境、景、情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0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飞燕;高力峰;;解读国家大剧院[J];华中建筑;2008年07期

2 张毓峰,崔艳;建筑空间形式系统的基本构想[J];建筑学报;2002年09期

3 杨秉德;关于建筑空间形式系统的讨论[J];建筑学报;2004年08期

4 黄捷;;圆润双砾——广州歌剧院设计[J];建筑学报;2010年08期

5 江刚;许滢;;掀开历史的珠帘——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0年08期

6 何镜堂;刘宇波;张振辉;梁玮健;盘育丹;刘挺;陆超;蔡卓;张广源;;安徽省博物馆新馆[J];建筑学报;2011年12期

7 朱玲燕;;造房子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著名建筑大师程泰宁先生专访[J];建筑与文化;2010年04期

8 吴黎葵,吴烈;建筑形式与视觉思维[J];四川建筑;2002年01期

9 朱建平;;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深圳万科第五园设计[J];时代建筑;2006年03期

10 汪原;;理论与实践的趋进——关于“汉正街”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时代建筑;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517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17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