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住区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1 11:44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镇住房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封闭住区已经成为主导的住区开发模式和空间组织形式。在当前住区规模化建设的背景下,封闭住区所带来的城市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们开始反思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并对开放型的住区结构与形态进行探讨与研究,同时,开放型住区的相关开发实践也逐渐展开。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基于开放理念的住区开发实践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个不同类型的开放型住区,并以POE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考察其实际运行和使用状况。 首先,,文中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归纳开放型住区与POE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开放型住区进行系统认识,总结调查因素,并掌握调查方法。其次,针对影响住区开放性的重要因素,运用现场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侧重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武汉万科城市花园与武汉风华天城小区的规划结构、道路系统、开放层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及公共景观空间进行调查与分析。最后,通过大量调查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进一步探究调查结果的成因,进行分析与解释。 本文基于POE理论,以使用者的真实感受为基础,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已建成的开放型住区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下,住区难以实现真正的开放。同时,平衡住区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区分出空间层次,是实现住区对城市开放的关键。
【图文】:
作者认为公共与半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犯罪率有关。明确的领域界限有助于防止和破坏犯罪。同时,可防卫空间理论突出了居民自我防卫的重要性,居民的自我防卫,首先是提高对空间的监视机会。3)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作者将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设计,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进行实例调查研究,并根据他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所进行的意象研究,提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4) C.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作者提出,城市不能是一棵树。城市应该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半网络结构(图 1-1)。半网络结构[3]更加复杂和精细,符合城市多元化生活功能的要求。树形结构往往失之于简单化因而造成矛盾。对于住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住区而言,把它们当作树形结构同样是不合理的。
义计划经济的原则下,将住宅建设纳入国家计划之中,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住宅,然后以福利房的方式分配到个人。建国以来福利分房住宅政策一直被沿用,直到 199年被取消。建国后我国住区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20 世纪 50-60 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型住区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机制的建立处于起步阶段,“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成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性方针。(图 2-1)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我国住宅建设引进苏联理论城市住宅主要以改革内城区居住环境及城市边缘区统一规划建设“工人新村”为主。此外,住宅建设也借鉴了西方居住小区理论,但因建设量不大,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未能得到深入发展。工人新村一般有比较明确的轴线,建筑通常为 3-4 层,整体布局紧凑,以兵营式排列居多,形成围合式组团空间的住宅街坊。住宅布局既有南北朝向,又有东西朝向,外围建筑顺应街道的走向布局,服务性公共建筑布置在街坊中心。工人新村的典型代表为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图 2-2)和上海曹阳新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2
本文编号:2521728
【图文】:
作者认为公共与半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犯罪率有关。明确的领域界限有助于防止和破坏犯罪。同时,可防卫空间理论突出了居民自我防卫的重要性,居民的自我防卫,首先是提高对空间的监视机会。3)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作者将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设计,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进行实例调查研究,并根据他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所进行的意象研究,提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4) C.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作者提出,城市不能是一棵树。城市应该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半网络结构(图 1-1)。半网络结构[3]更加复杂和精细,符合城市多元化生活功能的要求。树形结构往往失之于简单化因而造成矛盾。对于住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住区而言,把它们当作树形结构同样是不合理的。
义计划经济的原则下,将住宅建设纳入国家计划之中,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住宅,然后以福利房的方式分配到个人。建国以来福利分房住宅政策一直被沿用,直到 199年被取消。建国后我国住区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20 世纪 50-60 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型住区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机制的建立处于起步阶段,“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成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性方针。(图 2-1)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我国住宅建设引进苏联理论城市住宅主要以改革内城区居住环境及城市边缘区统一规划建设“工人新村”为主。此外,住宅建设也借鉴了西方居住小区理论,但因建设量不大,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未能得到深入发展。工人新村一般有比较明确的轴线,建筑通常为 3-4 层,整体布局紧凑,以兵营式排列居多,形成围合式组团空间的住宅街坊。住宅布局既有南北朝向,又有东西朝向,外围建筑顺应街道的走向布局,服务性公共建筑布置在街坊中心。工人新村的典型代表为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图 2-2)和上海曹阳新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博;崔汀汀;宋蛰存;;“大盘”基础设施配置问题的制度解析——以“华南板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2 宋伟轩;朱喜钢;;中国封闭社区——社会分异的消极空间响应[J];规划师;2009年11期
3 徐苗;杨震;;论争、误区、空白——从城市设计角度评述封闭住区的研究现状[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4期
4 钟波涛;城市封闭住区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9期
5 窦以德;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J];建筑学报;2004年04期
6 朱怿,张玉坤;“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J];建筑学报;2005年10期
7 徐苗;杨震;;超级街区+门禁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死亡[J];建筑学报;2010年03期
8 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年05期
9 王彦辉;;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3期
10 李军;何炼;;住区的封闭与开放——解读“中央花园”与“风华天城”住宅小区[J];新建筑;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521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2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