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场地自振频率的弹簧-剪切梁法研究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郑州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2106,41372327,41130753)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CHD2010JC098)
【分类号】:TU4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建国,许贻燕;分层土自振特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4期
2 邓亚虹;夏唐代;彭建兵;范文;;半空间上水平层状场地自振频率特性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3 陈龙珠,吴世明,魏玉伦;用机械阻抗法求成层地基的固有频率[J];岩土工程学报;1989年02期
4 邓亚虹;夏唐代;彭建兵;李喜安;黄强兵;;水平层状场地自振频率的剪切质点系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馨;滑动摩擦和弹塑性阻尼器相结合的基础隔震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年02期
2 李辉,刘立平,赖明;基于地面地震反应输入的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3 曹继东,陈正汉,王权民;软粘土的共振柱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4 周利剑,孙建刚,张云峰;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5 宋天齐;;惯性力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6 葛楠;周锡元;侯爱波;;利用人工模拟脉动风压计算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动力反应时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7 吴怀忠;王汝恒;郭文;初文荣;;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8 王雪浪;;坝坡地震永久变形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9 熊辉;李正良;晏致涛;汪之松;张晓敏;;地震反应谱、功率谱以及傅立叶谱关系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10 张宇旭;程磊;叶红;;基于ANSYS的三维自由场地震动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晓红;王银邦;冯义然;;浅海重力式平台在三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刘自成;廖小康;刘大兵;李国栋;;井塔变形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Ⅰ_1建筑场地反应谱参数取值探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4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迪;熊焱;崔杰;罗奇峰;;国内外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7 韩军;李英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8 宁超列;李杰;陈建兵;;大型复杂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度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9 张永兴;陈林;陈建功;;地震作用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分布与侧压力系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10 黄海国;庄乐和;;黄土试样震陷变形试验与震陷曲线方程的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折勇;直角域中圆形夹杂与裂纹反平面动力的相互作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马立峰;动荷载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郜新军;地震及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大跨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武成浩;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施烨辉;列车荷载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王晓东;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杰;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简化动力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凤莲;配置加强箍筋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奇;SMA-粘滞阻尼器及其在框架结构中的减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芮伟国;双菱塔斜拉桥地震反应与推倒分析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巩朝;拱梁组合体系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子昱;大跨度双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会欣;黄河三角洲不同粘粒含量粉土的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杨超;城市供水管网震害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计凌云;单层柱面网壳结构抗风类型划分[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卢成;基于实际震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建国,许贻燕;分层土自振特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4期
2 陈昌聚,王勇;机械导纳法分析桩的纵向振动[J];湖南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3 陈龙珠,吴世明,曾国熙;弹性波在饱和土层中的传播[J];力学学报;1987年03期
4 陈龙珠,吴世明,魏玉伦;用机械阻抗法求成层地基的固有频率[J];岩土工程学报;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骞;张海霞;;层状基础的动力响应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2期
2 邓亚虹;夏唐代;彭建兵;范文;;半空间上水平层状场地自振频率特性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3 尚守平;李定乾;杜运兴;;场地土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度计算[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1期
4 王广地;焦长洲;;桩-土-结构共同作用下声屏障结构自振特性[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5 公茂盛;谢礼立;连海宁;戴君武;;基于HHT的结构强震记录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6 吴体;高永昭;;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自振频率计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7 中国生;徐国元;熊正明;;基于小波变换的爆破地震信号能量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6年03期
8 王宏伟;陈啸;张慧乐;刘斌;鄢磊;张继松;;土层随机地震反应及动力可靠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3期
9 张昭栋;郑金涵;冯初刚;;浮标水位仪对水井水位振动的响应[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04期
10 姚安林,肖芳淳;正交各向异性圆柱层壳的自振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亚琦;李小军;;导线对电气设备地震反应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鲍侃袁;沈国辉;孙炳楠;;考虑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大型冷却塔风致平均响应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刘保东;姜兰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振动与稳定基础”课程改革和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4 唐廷;王波;范鹏贤;;浅埋爆炸时地表运动特征的理论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严寿民;;Rayleigh面波勘探方法及其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曾辉;;岩土中传感器动态测量的有关问题[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7 初起宝;;核2级电动截止阀的抗震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吕宠吾;;洞体形变仪器的自振周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乔冠东;楼梦麟;;大型沉井基础地震反应分析中侧向边界的影响[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本报记者 唐见端;抗震房屋助智利“逃生”[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美丽;地基土—偏心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平扭耦联振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进;地脉动测试自由场地自振周期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安栋;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3 梁孟根;自由场地地震液化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及剪切波速液化判别[D];浙江大学;2012年
4 徐朝阳;分层地基下地震动对自由场的地震影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郭达文;复杂场地下核电厂三维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特征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双;基于楼面激振的土—结构相互作用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任文渊;近海风电基础流固耦合三维动力响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向坤;半速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基础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9 刘明明;强震作用下地裂缝力学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D];长安大学;2012年
10 鲁华伟;筏板基础钢框架模型的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41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4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