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的场所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8 16:12
【摘要】:景观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舞台上日渐活跃,由其自身的显著特征而被赋予了城市精神的标记,往往能够突破建筑实体的客观存在形成清晰的城市意象,成为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公共景观建筑发挥的良好景观效应或景观辐射作用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公共空间的品质,,但与此同时,一味追求高大、新奇的现象使之发展逐渐陷入了窘境。基于现状,笔者将研究聚焦于灵活多样的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并引入了适应性的观念,旨在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突破固定僵硬的比高、比快、比现代的思维模式,以延续景观建筑的活力。 本文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两个章节,为全文设定出了框架以及对城市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概念的界定,梳理了景观建筑的相关理论,以及对我国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发展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做了归纳和总结;第二个大部分为第三章节,就提出的问题而引入了适应性的观念,并对适应性概念的深层内涵进行了挖掘,基于适应性的特征和基础思想,提出了场所中景观建筑需要适应的主要对象,分析其特征与主要的限定因素;第三个大部分为第四与第五章,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首先从景观建筑与适应性设计的契合点出发,针对影响城市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的场所元素——场所中的环境、人、时空,而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策略,为相关设计提供一条新思路。继而以作为指导,进一步将适应性的观念贯彻到城市的主要场所之中,根据不同场所的不同特征阐述了适应性的设计理念和实现的有效途径;第六章为本文的最后一个大部分,笔者结合参与的实际项目——梅溪湖景观建筑设计,更为清晰具体地探索了场所适应性的设计方式方法和实际可行性。 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设计者们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设计策略,能引导人们多角度地去解读公共景观建筑,从而促进城市、场所环境、景观建筑、人与时空的多元和谐。
【图文】:
图 1.1 摩纳哥城市海滨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图 1.2 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伊恩波特中心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如今,世界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和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并以之作为大型的试验基地。自1999年昆明世博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内城市发生了一轮轮的美化运动,期间涌现的超尺度的公共建筑、市政建设和大型广场,创造了一种以展示为特征、以巨大的土地浪费和碳排放为代价的当代
图 1.1 摩纳哥城市海滨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图 1.2 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伊恩波特中心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如今,世界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和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并以之作为大型的试验基地。自1999年昆明世博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内城市发生了一轮轮的美化运动,期间涌现的超尺度的公共建筑、市政建设和大型广场,创造了一种以展示为特征、以巨大的土地浪费和碳排放为代价的当代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TU201
本文编号:2546369
【图文】:
图 1.1 摩纳哥城市海滨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图 1.2 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伊恩波特中心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如今,世界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和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并以之作为大型的试验基地。自1999年昆明世博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内城市发生了一轮轮的美化运动,期间涌现的超尺度的公共建筑、市政建设和大型广场,创造了一种以展示为特征、以巨大的土地浪费和碳排放为代价的当代
图 1.1 摩纳哥城市海滨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图 1.2 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伊恩波特中心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如今,世界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和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并以之作为大型的试验基地。自1999年昆明世博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内城市发生了一轮轮的美化运动,期间涌现的超尺度的公共建筑、市政建设和大型广场,创造了一种以展示为特征、以巨大的土地浪费和碳排放为代价的当代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TU2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国兵;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和经验[J];城市开发;2001年01期
2 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年11期
3 严何;“建筑的锚固点”——斯蒂芬·霍尔的建筑艺术解读[J];新建筑;2003年S1期
本文编号:2546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4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