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结构与大跨钢结构组合应用分析
【图文】:
图1钢梁与型钢柱平面示意凝土柱、框架梁柱板组成,2层即夹层由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板组成,3层由型钢混凝土柱、钢梁组成,如图2所示。图2结构模型3计算结果及分析3.1地震力地震力计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中,Fx,Fy分别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力;Vx,Vy分别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楼层剪力;Mx,My分别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弯矩。综合表1和表2可知,在地震作用下,该楼底层的剪力和弯矩是最大的,x向和y向的剪重比都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5.2.5条的要求,2个方向最小剪重比均为1.60%,楼层的剪重比满足要求。表1各层x方向的作用力(CQC)层号Fx/kNVx/kN剪重比/%Mx/(kN·m)仅考虑x向3585.65585.655.542986.832366.55836.394.206875.391609.221160.902.8213266.823.2位移经过PKPM程序中SATWE计算分析可知(见表表2各层y方向的作用力(CQC)层号Fx/kNVx/kN剪重比/%My/(kN·m)仅考虑y向3784.46784.467.424000.732554.511090.395.478946.441844.571407.083.4216556.483,4),x向在和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组合过程中,楼层有最大位移,而y向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楼层有最大位移。其中由于风荷载作用相对地震作用要小,将不做考虑。表3,4中,Max-Dx,Max-Dy为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Ave-Dy为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Max-Dx/h,Max-Dy/h为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综合表3和表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5.5.1条可知,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制为1/550,多、高层钢结构的弹性位移角限制为1/250,由结果可知,该?
图1钢梁与型钢柱平面示意凝土柱、框架梁柱板组成,2层即夹层由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板组成,3层由型钢混凝土柱、钢梁组成,如图2所示。图2结构模型3计算结果及分析3.1地震力地震力计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中,,Fx,Fy分别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力;Vx,Vy分别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楼层剪力;Mx,My分别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弯矩。综合表1和表2可知,在地震作用下,该楼底层的剪力和弯矩是最大的,x向和y向的剪重比都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5.2.5条的要求,2个方向最小剪重比均为1.60%,楼层的剪重比满足要求。表1各层x方向的作用力(CQC)层号Fx/kNVx/kN剪重比/%Mx/(kN·m)仅考虑x向3585.65585.655.542986.832366.55836.394.206875.391609.221160.902.8213266.823.2位移经过PKPM程序中SATWE计算分析可知(见表表2各层y方向的作用力(CQC)层号Fx/kNVx/kN剪重比/%My/(kN·m)仅考虑y向3784.46784.467.424000.732554.511090.395.478946.441844.571407.083.4216556.483,4),x向在和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组合过程中,楼层有最大位移,而y向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楼层有最大位移。其中由于风荷载作用相对地震作用要小,将不做考虑。表3,4中,Max-Dx,Max-Dy为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Ave-Dy为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Max-Dx/h,Max-Dy/h为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综合表3和表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5.5.1条可知,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制为1/550,多、高层钢结构的弹性位移角限制为1/250,由结果可知,该?
【作者单位】: 西安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勇;聂建国;;型钢混凝土结构(SRC)设计规程比较[J];工业建筑;2006年01期
2 王妮;陈宗平;张士前;陈宇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节点受力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S1期
3 陶兵;彭伟;杨雨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4 平振东;;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5 董建菲;魏巍;辛欣;;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发展及应用[J];陕西建筑;2009年02期
6 储为东;;型钢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J];浙江建筑;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会红,何益斌,沈蒲生;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中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2 范涛;浅述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3 邵永健;刘凡;孙华勇;殷志文;;L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理论研究(Ⅱ)——受力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4 林沂祥;郑廷银;蔡万军;陈志军;;蜂窝状钢骨混凝土不对称十字形柱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5 刘天波;;某地铁上盖高层楼宇的桩基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郭怀仁;褚云朋;;钢管混凝土柱—钢骨梁节点非线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7 李一松;李国强;崔大光;;型钢混凝土中高剪力墙正截面受弯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计算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8 袁波;梁魏;张华刚;马克俭;;型钢混凝土柱中钢柱翼缘开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9 陆佳;戴雅萍;马吉;;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10 陈雅琳;;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初探[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威;王力波;张仕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建业务办公用房钢结构部分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U_刚;;浅谈型钢混凝土柱的发展及特性[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耿翠珍;刘中华;;内置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特性及梁柱节点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5 林明强;姜维山;安建利;;高强混凝土RC与SRC结构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金波;王新;温四清;;武汉开顿国际大厦超高层结构计算与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方明;卢葭;李龙春;;某特种工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关键节点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郭丽云;;轴压比的计算与控制[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经建生;郑永乾;韩林海;;型钢混凝土(SRC)构件抗火设计的关键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刘建明;核心钢管外包钢骨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黄彩萍;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孙建运;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柱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芳芳;钢骨-FRP管混凝土结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森亮;某工程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Pr;提高异形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各项措施的可行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郑宝磊;山西首幢高层钢结构公寓设计与整体计算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鲍伟丽;大连世界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马畅;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叶浩;某工程逆作法技术的应用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小芹;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深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思为;带暗支撑剪力墙构件抗震性能及变形指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夏昊;低轴压比单排双向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夏闽,高华杰;组合结构在欧洲的新进展[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2 白晓红;白国良;;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与展望[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3 王连广,李立新;国外型钢混凝土(SRC)结构设计规范基础介绍[J];建筑结构;2001年02期
4 徐亚丰;刁晓征;王鑫;;十字形实腹式钢骨混凝土异形柱非线性分析[J];建筑结构;2010年07期
5 薛伟辰;姜东升;陈以一;林颖儒;林高;;预应力混凝土空间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1期
6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邵永健;赵永宏;门进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3期
7 薛建阳;刘义;赵鸿铁;陈宗平;隋煈;;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4期
8 樊健生;周慧;聂建国;李全旺;;双向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空间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9 于庆荣,姜维山,高永孚,徐天禄;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J];天津建设科技;2003年05期
10 叶列平,方鄂华;钢骨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崇孟;;某大厦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案例分析[J];广东科技;2007年06期
2 马涛;邓海霞;高妹娟;;型钢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32期
3 刘鲲鹏;李卫东;张涛;;浅谈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2期
4 平振东;;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5 李业勋;魏晓添;;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12期
6 韦希;赵冬;;型钢混凝土结构研究及发展[J];四川建筑;2009年06期
7 张仁杰;张阳光;;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发展应用研究[J];科学之友;2010年22期
8 郭鹏;张永胜;;谈型钢混凝土结构[J];山西建筑;2012年03期
9 唐国昱;;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年21期
10 王恒新;型钢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和超高层通信大楼工程中的应用[J];邮电设计技术;199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光;王德强;薛阳;;型钢混凝土结构试验研究综述[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5)[C];2010年
2 李俊峰;袁海涛;韩克胜;;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徐杰;傅传国;周晓娜;;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袁伟斌;干钢;金伟良;;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郭子雄;杨勇;王妙芳;;型钢混凝土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研究展望[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维亚;;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高层建筑的应用[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彭明英;蒋航军;张林振;郁银泉;;《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介绍[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邓国专;郑山锁;田微;曾磊;吕莹;熊宏伟;;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Ⅱ[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邓国专;郑山锁;田微;张亮;查春光;;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性能物性参数的理论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任旭;;型钢混凝土结构转换大梁的设计与应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茜;技术+智慧 三种材料演奏和谐乐章[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唐胜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设计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钱建勋;型钢混凝土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于德帅;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耐火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曾磊;适用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车顺利;适用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邓国专;型钢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与基本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3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5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