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软表层厚度对反应谱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雨;叶为民;唐益群;陈天聆;;上海软土场地的地震反应特征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薄景山,李秀领,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3 薄景山,李秀领,刘德东,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4 薄景山,李秀领,刘德东,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5 彭艳菊,唐荣余,吕悦军,沙海军;天津滨海场地土类别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6 吕悦军;彭艳菊;施春花;沙海军;唐荣余;孟小红;;渤海海底表层软弱土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荣棉水;李小军;卢滔;黄雅虹;吕悦军;;对含厚软表层海域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一点建议[J];地震学报;2013年02期
8 荣棉水;王世元;李小军;吕悦军;盛强;黄雅虹;方怡;;成都盆地不同工程地质分区内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学报;2013年04期
9 陈国兴,杨伟林,严新育;南京河西地区软土场地地震动参数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小军;;海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特殊问题[J];震灾防御技术;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旭;程磊;叶红;;基于ANSYS的三维自由场地震动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2 黄芮;张延军;李洪岩;倪金;;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动力特性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3 ;Characteristics of vibration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medium sandy soil with silt[J];Global Geology;2010年02期
4 陈继华;贾学民;王伟;;软弱夹层土对软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薄景山,翟庆生,吴兆营,齐文浩;三种土层结构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6 薄景山,翟庆生,吴兆营,齐文浩;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7 孙吉主,高晖;液化条件对地表动力响应影响的有效应力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8 庄海洋;陈国兴;;双洞单轨地铁区间隧道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9 庄海洋;陈国兴;左熹;;水平向地震下双层岛式地铁车站结构的动力变形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10 兰景岩;薄景山;;土动力学参数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正权;刘小生;赵剑明;赵军强;陈宁;刘启旺;;深厚覆盖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Ⅰ_1建筑场地反应谱参数取值探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3 庄海洋;左熹;陈国兴;;软弱地基上地铁区间隧道周围场地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韩军;李英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宰金珉;庄海洋;陈国兴;;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宰金珉;陈国兴;王志华;;NJUT在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铮;王国祥;程兴;;南京河西地区浅层土剪切波速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左熹;陈国兴;庄海洋;;地下隧道地震反应数值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王丽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动输入与侧向刚度控制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3 陆仁强;城市供水系统脆弱性分析及风险评价系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姜慧;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中的场地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樊海涛;钢筋混凝土建筑非线性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陈友媛;生物活动对黄河口底土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庄海洋;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杨书燕;特殊地形上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邓亚虹;层状自由场地固有频率的求解方法、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朱珊;柔性支撑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宋智元;基于宁洱地震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肖遥;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张继文;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深厚土层上高层建筑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郝莉莉;活动断裂安全避让距离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洪治;场地中软夹层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7 许杰;软土地区铁路既有线动力响应测试及提速列车—路基动力作用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新;大型盾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飞;盾构隧道等效建模方法及地震响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翟庆生;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良;韩清宇;;粘弹塑性土层地震反应的波动分析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01期
2 胡聿贤,张敏政;缺乏强震观测资料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1期
3 郑天愉,姚振兴,谢礼立;海底强地面运动计算[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3期
4 朱镜清;地震作用下海水与海床土的耦合运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2期
5 陈国兴,谢君斐,张克绪;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经验估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6 朱镜清,周建,朱达力;海底淤泥层对海洋工程地震作用环境的影响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7 杨伟林,陈国兴,严新育,高志兵;软土地基深开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8 袁晓铭,孙锐,孙静,孟上九,石兆吉;常规土类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9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10 王绍博,丁海平;土动力参数对土层动力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荣棉水;粘弹性场地地形对地震动谱特性的影响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华,李杰;考虑反应谱变异特性的人工合成地震波[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2 张晓志;于祥涛;张石磊;王伟;;插值与计算方法对高频反应谱计算精度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3期
3 孙锐;袁晓铭;;场地液化对反应谱影响评价[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4 刘锡荟,刘经纬,陈永祁;阻尼对反应谱影响的研究[J];地震研究;1982年01期
5 成小平,胡聿贤,吕红山;自动提取反应谱特征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6 孙士军,陈国兴;地面转动分量的标准反应谱[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陈国兴,庄海洋;基于抛物线内插的反应谱计算公式及其精度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8 王岚,陈中林;反应谱的数值计算及其应用中的误差问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3年03期
9 王国新,陶夏新,姜海燕;反应谱特征参数的提取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2期
10 张建霖;主次结构相互耦合下的楼层反应谱计算[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长青;沈建文;;整体逼近的反应谱拟合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吕红山;;反应谱的多参数标定[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彭凌云;周锡元;李小军;;地震加速度时程移动阻尼窗傅里叶变换与反应谱[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鄢家全;许晏萍;;关于确定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现状及评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李琳;罗奇峰;;汶川地震地震动的扭转分量反应谱[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胡汛训;张燎军;华慧玲;;以规范反应谱为目标的人造地震动合成[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姜海鹏;杨庆山;;一种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及反应谱拟合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林从谋;董凤金;;含液化层场地中微差爆破地震反应谱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刘志明;杜成斌;;空间变化的非平稳人工地震波反应谱拟合[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梁静;;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静;震动图预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淋;竖向地震动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2 葛磊;水电站大型挡水闸上部结构与基岩耦联的抗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62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6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