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7 14:30
【摘要】: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大要素之一,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纷呈的21世纪,公共安全问题已被提到空前高度。体育场馆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社会敏感度高的城市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扩大化的社会负面影响。在体育场馆建设方兴未艾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论文针对体育场馆的自身建筑特点,以保障公共安全为设计目标,从拥挤踩踏、火灾、爆炸袭击、生化袭击、赛场暴力五种灾害入手,进行了防御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用性研究。疏散和防火是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核心问题,,剖析了疏散设计的若干量化指标和薄弱环节,针对火灾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防火设计策略,肯定了性能化防火疏散设计在大空间建筑的应用趋势。论文首次提出赛场暴力概念,分析赛场暴力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护围栏、防护沟、防护墙三种场地隔离的安全设计对策。反恐怖袭击成为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热点问题,从建立防御汽车炸弹边界、强化建筑防爆性能和早期检测三方面探讨了应对爆炸恐怖袭击的防御策略,提出了体育馆的理想抗爆设计模式。论文归纳了防生化的一般应对方法,从源头控制毒剂释放和气流组织控制两方面提出体育馆应对生化袭击的防御策略。 体育场馆可成为灾时安全庇护场所,介绍了国内应用现状,以路易斯安娜穹顶和三木体育公园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先进经验。论文充分挖掘场馆室外场地和主体建筑的防灾避难潜力,对其平灾转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平灾结合的避难设计策略和方法。针对室外开敞空间提出了前期引入防灾单元设计理念、强化应急设施的预备、兼顾环境要素的适灾性的应灾设计对策,针对主体建筑提出了采光通风自然化、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的应灾设计对策。以广州南沙体育中心为例,对一期已建的体育馆进行避难改造,对二期待建部分及时植入避难功能,将其打造为主要服务南沙区并辐射周边城市的中长期收容型避难场所。 研究工作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简称FAHP法),以风险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实现建筑设计问题的定量化研究。筛选确定出体育场馆前四种高风险公共安全事件:依次为拥挤踩踏、赛场暴力、火灾和爆炸袭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评价结构及其各要素的权重排序,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运算实现专业人士主观安全评价的量化操作,进行了基于建筑设计和使用管理方面的安全定级评价研究。论文从气候安全、社会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和食品安全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为依据,从交通可达性、通道、边界、可进入控制、无障碍设计和风险管理六方面深入分析了体育场馆的赛时安全规划设计及安全管理要点。从管理与警力、监控与设计、通道与边界三方面搭建基于赛事安全的场馆安全评价模型,拟定出10个控制性评价指标和10个公共性评价指标,建立操作简易的加和安全评价方法,并以举办亚运足球决赛的广州天河体育场进行实证。
【图文】:

研究范畴,体育场馆


论文研究内容覆盖了体育场馆在赛事活动使用时(简称赛时)和灾难发生使用时(简称灾时)两个不同使用时段基于公共安全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及大中型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两种量化操作方法(包括FAHP法和简易加和法)(图1-1)。从赛时建筑单体的使用角度看,体育场馆需要对人群拥挤踩踏、火灾、赛场暴力、爆炸袭击、生化袭击等图1-1 研究范畴简示(自绘)

图片,来源,实例,派系


在古代人类生产力不发达时期,安全防御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在沿用过程中偶有改进,但能作为文字记载下来的理论成果却少之又少。我国早在公元两千年前就形成了一些朴素的防灾防患思想,多零星地散布在不同先贤思想和派系学说中,在《诗经》、《左建在悬崖之上的雅典卫城盘旋于崇山峻岭的中国长城图 1-2 利用天险进行安全防御的实例(来源:baidu 图片)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冰冰;王奎仁;胡斌;;体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孔新立;金丰年;蒋美蓉;;恐怖爆炸袭击方式及规模分析[J];爆破;2007年03期

3 黄魁;林远斌;吴腾芳;刘定;;国外爆炸物探测与识别技术综述[J];爆破器材;2007年03期

4 吴桂芳;;建筑外部空间安全设计宏观对策[J];中华建设;2008年10期

5 吴庆洲;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J];城市规划;2005年02期

6 寇丽平;;浅谈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现状及可行性方案[J];城市规划;2006年10期

7 曹伟;周洋毅;;国外大城市防灾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借鉴[J];城市环境设计;2008年04期

8 姚振星,王勇;论建筑的安全与防灾设计[J];电力学报;2003年01期

9 胡斌;吕元;熊瑛;朱江;;场地设计的安全理念[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2期

10 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希发;大型场馆人员疏散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林昆;公共体育建筑策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彭小勇;大空间建筑突发事件毒气扩散和控制方法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刘宏伟;大跨建筑混合结构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徐洪涛;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都浩;城市环境中建筑爆炸荷载模拟及钢筋混凝土构件抗爆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7 范珉;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东波;我国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诊断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刘滢;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体育馆天然光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6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66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c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