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特定建筑符号的信息承载与解码规律的建筑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6 13:33
【摘要】:当今公共建筑纷繁复杂,而相关理论又过于微观,我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宏观系统来解释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利用这个系统阐释我们今天建筑现象的本质,进而总结出新的对于未来公共建筑设计有帮助的设计方法。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首先对比语言符号信息系统建立了建筑符号信息系统,在经过全方位的对符号信息系统的三要素——对应性、时间性、有限性是否适用于建筑系统的论证之后,我建立起了建筑符号信息系统,并同时总结出了这一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性质。在这一论证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关于建筑符号与信息表达之间关系的重要推论,如对应性中的带有特定信息的符号产生原则,,时间性中的时间线理论。 再此之后,我利用已经建立的建筑符号信息系统,以全新的视角对建筑的发展进行分析,得到了关于建筑发展的全新解读与“信息表达是公共建筑的第一要素”这一重要推论,并在之后得出了关于建筑符号产生的三原则。在完成对建筑信息编码的论证之后,我开始了对人类解读建筑符号特定信息的规律的论证,得到了关于人类解码建筑符号的习得式与学习式两种基本规律,进而得到了关于建筑符号解析的“退化性理论”和“习惯性原则”这两个重要推论。 在建筑符号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对建筑的编码与解码两个过程的研究,我最终通过这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将公共建筑分为有结构表达、不完全表达、无结构表达三个类群,从而找到了纷繁复杂的公共建筑背后存在的共性,并系统的阐释了这三类建筑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在建筑符号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综合之前得到的大量研究,我设计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前评价方法。我又在这种新的前评价体系及其产生的新型调查问卷基础上,具体的说明了面对三种不同的人群解码特点时,公共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 至此,我成功的建立了建筑信息符号系统,并深入的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将研究获得的理论成功的应用到了对实践的指导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建筑设计前评价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体峥;;建筑符号重识[J];神州;2013年25期

2 徐亮;关于建筑形式符号认识问题的讨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孙亚男;;符号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表达与运用[J];学术交流;2006年11期

4 陈瑜;;建筑的符号学阐释[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余戍晨;;建筑的符号意义[J];山西建筑;2008年06期

6 须博;;现代建筑符号意旨的多样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02期

7 王玺;;由世博会中国馆看传统建筑符号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10年05期

8 张曼;刘松茯;康健;;后工业社会英国建筑符号的生态审美研究[J];建筑学报;2011年09期

9 张曼;刘松茯;;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形态差异性的审美特征研究[J];城市建筑;2012年06期

10 张曼;刘松茯;;后结构主义建构下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一明;;建筑符号的易学内涵[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尹卫国;绿色元素应成建筑符号[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齐煜;国宅是凝固的国乐[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陈艳;解读三大特色服务区[N];陕西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道明;风貌打造好 农房换新颜[N];广元日报;2010年

5 孙晓胜;奥运场馆,精美的北京建筑符号[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人玉;回族传统建筑符号的现代演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晨;基于特定建筑符号的信息承载与解码规律的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刘艳杰;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符号学解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黄丹;苗族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魏子恒;广西民俗建筑符号在旅游建筑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6 赵耀;传统建筑符号的当代性转换[D];河南大学;2014年

7 李静;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8 袁莎莎;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颖;符号·情感·形式[D];河北大学;2005年

10 舒波;符号思维与建筑设计[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70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70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