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开发区转型的沈抚新城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3 03:5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根据国际上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建设已经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开发区将向新城转型的趋势已露端倪。本论文顺应形势,探讨开发区转型为新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我国开发区转型及新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于指导今后的城市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分析开发区和新城的内涵入手,深入研究了新城建设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新城建设和国内开发区转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以沈抚新城建设为例,对我国开发区转型为新城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相关概念界定和新城建设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首先对开发区和新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研究了新城的相关理论和演变历程。 (2)国内外相关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 对国外、国内新城建设和国内开发区转型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新城建设和开发区转型的经验和教训。 (3)沈抚新城建设研究 对沈抚新城建设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首先阐述沈抚新城概况和发展轨迹,然后对沈抚新城的规划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其规划的主要特点。 (4)由开发区转型的新城发展策略 总结沈抚新城发展的实施策略,提出开发区转型为新城的发展策略建议。
【图文】:
产业而建设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上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图2-1)。霍华德着重指出,田园城市是一个有完整社会和功能结构的城市,有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持自给自足,,空间合理布局能保障阳光、空气和高尚的生活,绿带环绕,既可以提供农产品,又能有助于城市的更新和复苏[19]。霍华德不仅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以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理想的田园城市原型,而且他还为实现这一设想进行了进一步细致的考虑,他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以发展的条件;城市的所有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
版的《卫星城镇的建设》(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论著中正式提出卫星城的概念(图2-2),指出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镇112]。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会议提出卫星城的建设是为了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从此卫星城市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概念。f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离市中心16公里^ 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只有居住功能,没有生活服务功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牛.、活尚需it!黎解决,一般称这种MIS为“卧城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7;TU984.2
本文编号:2572164
【图文】:
产业而建设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上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图2-1)。霍华德着重指出,田园城市是一个有完整社会和功能结构的城市,有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持自给自足,,空间合理布局能保障阳光、空气和高尚的生活,绿带环绕,既可以提供农产品,又能有助于城市的更新和复苏[19]。霍华德不仅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以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理想的田园城市原型,而且他还为实现这一设想进行了进一步细致的考虑,他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以发展的条件;城市的所有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
版的《卫星城镇的建设》(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论著中正式提出卫星城的概念(图2-2),指出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镇112]。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会议提出卫星城的建设是为了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从此卫星城市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概念。f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离市中心16公里^ 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只有居住功能,没有生活服务功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牛.、活尚需it!黎解决,一般称这种MIS为“卧城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7;TU9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希东,黄(王丽);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2 王佳宁;;论区域人才创业环境及其优化[J];经济问题;2006年08期
3 喻萍;我国开发区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本文编号:2572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7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