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非直膨式太阳能水源热泵制热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1 07:38
【摘要】:随着两型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绿色建筑的进一步推进,研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充分体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就湖南省太阳能技术建筑应用状况与地源热泵技术建筑应用状况进行了介绍,,指出太阳能的利用与地源热泵技术的利用已成为我省新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向。虽然两种技术各有优点,但是也存在各自的缺点如:太阳能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生活热水方面;地源热泵受当地资源、政策条件限制通用性不强等。通过研究直膨式与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技术,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非直膨式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 该系统融合了太阳能技术以及地源热泵技术的优点,具有4种运行模式可以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满足供暖、生活热水与制冷要求。本文根据我校人工环境实验室已有设备,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项目(KY201005)支持下,构建了一套综合实验台,提出了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步骤及方法。 实验围绕太阳能集热系统逐时能效比、不同热源温度下机组制热能效比、串、并联模式逐时制热能效比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各主要因素对其的影响,指出该系统不同运行方式的适用范围。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冬季晴天太阳能总辐射量在0.09MJ/m2以上时能够提供35~40℃热源水。 2.机组COP和系统COP在蒸发器入口温度升高到35℃~40℃时达到峰值。 3.并联模式水温较为稳定,系统COP在2.6-3.8之间,晴天时较阴雨天逐时制热能效比提高约41%左右。 4.串联模式晴天的逐时效率较阴天高46%左右,最高达到4.6,而阴天集中在3.3左右,逐时制热能效比较大值出现在热水箱温度为14~21℃之间。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冬季制热时节能效果明显,制热能效比最高可达到4.6,串联模式在晴天与阴天的制热能效比均优于并联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受实验条件所限,本文只针对长沙地区2012-2013年冬季进行了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为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做好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3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念俊;刘圣武;宣浩;;污水源热泵在合肥地区应用潜力分析[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2 李舒宏,武文彬,张小松,殷勇高;太阳能热泵热水装置试验研究与应用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旷玉辉,王如竹,许煜雄;直膨式太阳能热泵供热水系统的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4 旷玉辉,王如竹;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5 张小松,兰国彬,杜垲,费秀峰;太阳能热泵组合系统中的设备能量平衡[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0年01期

6 郑瑞澄;;太阳能建筑应用发展方向和对策[J];建设科技;2006年23期

7 杨卫波,董华,周恩泽,胡军;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的研究[J];流体机械;2004年02期

8 刘威;何康时;许文廷;林豹;;沈阳市污水源热泵应用及社会效益浅析[J];可再生能源;2008年01期

9 孙晓琳;邹e

本文编号:258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8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