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平凉历史城镇的特色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3:39
【摘要】:我国经历了数十年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后,诸多城镇都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特别对于历史城镇而言,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决策层保护意识觉醒时间晚,以及社会普遍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被拆除,毁坏,或者遭到建设性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盲目的仿古街区。在城镇化脚步逐渐放缓的当下,对历史城镇特色的追求日益强烈。因此,决策者、规划者、普通民众需要重视对历史城镇现存的文化遗产,并进行研究和保护。将城镇文化的梳理和对公众的教育做为前提条件落实,以提升全体社会对城镇历史文化和城镇特色塑造的认识,以逐步重塑历史城镇的特色。“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巨型的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和接纳,“文化线路”概念的提出是对于文化保护体系的一次完善,同时也为历史城镇的文化研究加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探索方向。对于文化线路沿线的历史城镇特色塑造而言,这是避免眼光局限,避免就城市论城市的一个重要契机。并且由于一般文化线路有较为清晰明确的历史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能够使得历史城镇文化背景研究及基于此的特色定位更加成系统和清晰。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联合申遗成功,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多的国内学者关注到丝绸之路相关议题,政府的重视,经济的支持也为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特别是对于甘肃平凉这个非历史文化名城的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城镇而言,应该抓住这次机遇,保护现存不甚多的文化遗产,研究城市的历史文脉,通过对城市特色的塑造在丝绸之路城镇体系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以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平凉历史城镇特色塑造研究是一次新的尝试,希望借此能够帮助众多历史城镇在此机遇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全文共七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理论研究。从历史城镇保护面临的困境和城镇特色的消弭的背景入手,提出研究目的、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方法和框架,解析相关概念,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欧洲文化线路实践进行介绍和分析,为后文作铺垫。第二部分(第3章):理论探索。基于丁援博士构建的“文化线路”理论,从城镇历史文化与城镇特色塑造的关系,文化线路与城镇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两个方面来说明文化线路与历史城镇特色塑造之间的关联。并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历史城镇特色构成内涵、结构、和要素,以及塑造方法的体系。第三部分(第4章):丝绸之路背景的探索。通过分析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特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形成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城镇的特色塑造现状及问题,总结丝绸之路文化片区的整体的文化特色与沿线城镇的物质、人文和自然的文化特色。第四部分(第5、6):实证研究。本部分分析了平凉的历史沿革,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城市基本概况,以及历史资源分布现状。根据对历史及现状的分析,结合前文的研究,基于文化线路理论,从特色构成含义及定位,特色构成结构分析和构建,特色要素保护与更新三个方面对平凉历史城镇特色塑造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市民丝路文化认同感的构建和丝绸之路城镇整体化发展策略进行单独阐述。第五部分(7章):总结。论文最后对研究主要的成果进行总结,阐述了研究的创新点,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图文】:

框架图,论文,框架,相关研究


7② 文章结构文章共七章,每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提出研究方法,并确定技术路线。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本章主要界定了本研究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对文化线路,丝绸之路,历史城镇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

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历史城镇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陆上商贸之路[19],同时也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科技与文化交流之路,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20]宗教和古代世界的代表性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丝绸之路对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东西方文明的桥梁”[21],对于丝绸之路的保护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丝绸之路在唐代鼎盛时期过后,由于中原王朝政权的南迁,而逐步衰退,而明清时期世界航海技术的大发展[19],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渐渐废弃。2.1.3 历史城镇历史城镇集合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7],,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的中心[22],同时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历史城镇是一些拥有“场所精神”的地方,而“场所精神”正是这些地方的灵魂,居民在这些地方创造了他们的社会,这些地方对他们意味着文化认同和文化成就[22]。历史城镇被认为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和平;肖竞;曹珂;邢西玲;;“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5年06期

2 易鑫;克里斯蒂安·施耐德;;德国的整合性乡村更新规划与地方文化认同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6期

3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4 何序君;陈沧杰;;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年10期

5 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6 郭苏;;中原城市群文化认同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0期

7 贾百俊;李建伟;王旭红;;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8 王元林;;试论丝绸之路东段线路走向和构成的文化线路网络特性[J];文博;2010年05期

9 雍际春;;论天水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其文化遗存的关系[J];中国名城;2010年09期

10 仇保兴;;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J];中国名城;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任云英;张婧;;邮驿制度、区域交通与丝路城镇发育特征[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7年

2 张松;缪洁;;文化线路保护的区域性策略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怡;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谢洋;乌鲁木齐城市历史文脉的再现与数字化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3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黎仕明;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丝路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冰;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苏莹;明清西安城市功能结构及其用地规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雅婧;西北干旱地区绿洲城市水系规划与城市特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春宇;基于意象空间的敦煌城市特色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王蓓;张掖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郭崇文;一般历史城镇保护的“整合”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宋思蜀;关中地区传统文脉传承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春艳;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9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9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8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