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平凉历史城镇的特色塑造研究
【图文】:
7② 文章结构文章共七章,每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提出研究方法,并确定技术路线。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本章主要界定了本研究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对文化线路,丝绸之路,历史城镇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陆上商贸之路[19],同时也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科技与文化交流之路,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20]宗教和古代世界的代表性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丝绸之路对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东西方文明的桥梁”[21],对于丝绸之路的保护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丝绸之路在唐代鼎盛时期过后,由于中原王朝政权的南迁,而逐步衰退,而明清时期世界航海技术的大发展[19],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渐渐废弃。2.1.3 历史城镇历史城镇集合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7],,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的中心[22],同时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历史城镇是一些拥有“场所精神”的地方,而“场所精神”正是这些地方的灵魂,居民在这些地方创造了他们的社会,这些地方对他们意味着文化认同和文化成就[22]。历史城镇被认为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和平;肖竞;曹珂;邢西玲;;“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5年06期
2 易鑫;克里斯蒂安·施耐德;;德国的整合性乡村更新规划与地方文化认同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6期
3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4 何序君;陈沧杰;;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年10期
5 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6 郭苏;;中原城市群文化认同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0期
7 贾百俊;李建伟;王旭红;;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8 王元林;;试论丝绸之路东段线路走向和构成的文化线路网络特性[J];文博;2010年05期
9 雍际春;;论天水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其文化遗存的关系[J];中国名城;2010年09期
10 仇保兴;;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J];中国名城;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任云英;张婧;;邮驿制度、区域交通与丝路城镇发育特征[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7年
2 张松;缪洁;;文化线路保护的区域性策略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怡;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谢洋;乌鲁木齐城市历史文脉的再现与数字化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3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黎仕明;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丝路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冰;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苏莹;明清西安城市功能结构及其用地规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雅婧;西北干旱地区绿洲城市水系规划与城市特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春宇;基于意象空间的敦煌城市特色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王蓓;张掖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山水境域营造智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郭崇文;一般历史城镇保护的“整合”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宋思蜀;关中地区传统文脉传承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春艳;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96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9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