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及系统设计与实现
【图文】:
(a) 沙坪坝区 (b) 覃家岗镇(c) 项目所在地图3.1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域区位图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所需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网络获取、新闻报道以及从相关部门收集获取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数据。所采集的数据通过ArcGis10.2,AutoCAD 2010,,Miscrosoft Excel 2016 等软件进行处理。
掌握基础数据,对调查结果分析汇总,依据有关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以及理想值,并进行地下空间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计算。沙坪坝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路线如图3.2 所示。图 3.2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路线图3.3.2 指标体系构建地下空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综合分析之前应当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全面反应地下空间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评价指标应当达到的目的[36]:(1)揭示土地利用内涵;(2)彼此相关性较少;(3)重点突出,易于评价因子选择地质因素 交通因素 经济因素 地下空间因素指标体系准备工作进度安排 查阅文献准备工作集约水平研究指标计算 权重测算 理想值确定 标准化处理地下空间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115;TU984.113;TP31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俊婷;洪涛;解智强;侯至群;左小清;;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估[J];测绘通报;2015年12期
2 胡毅夫;梁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益研究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4期
3 安军海;陶连金;安林轩;边金;李积栋;;城市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4 任幼蓉;韩文权;;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危险性指数构建与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5 钱琴珍;王永祥;;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法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J];工程管理学报;2014年02期
6 曹轶;冯艳君;;基于关联耦合法探讨城市地下空间需求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7 张宁;;综合交通枢纽本体的解析[J];铁道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8 耿耀明;刘文燕;;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J];建筑结构;2013年S2期
9 赵万民;;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引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年03期
10 王振兴;李向全;刘玲霞;侯新伟;;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小博;我国综合交通枢纽投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万汉斌;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宿晨鹏;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陈杜军;重庆主城区商圈空间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刘俊;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及指标相关性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罗兰;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与交通—土地特征相关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吕俊仪;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马建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01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0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