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1:4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居住结构在过去这一二十年间也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发展更新。此前,我国主要以封闭式的住区模式为主,居住小区通过围墙围合,限制外来人员的进入。如今,在世界相关建筑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住区模式也正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于201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提倡新建住区取消围墙,建设开放式住区。开放式住区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住区内部公共空间资源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激活城市活力。本文也正是基于我国当前住区发展趋势,目标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成都市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住区对城市开放是住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前三章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后,以使用者行为活动需求为基础,对开放式住区特征、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类型及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进行了梳理,为后文奠定了基础。第四章选取了成都市三种不同平面布局形式的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为调研对象,进行实地调研,结合使用者使用现状,分别对其结构布局、开放层级、外部空间使用现状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归纳不同平面布局形式的住区开放性与外部空间特点。本文第五章则是根据前文开放式住区发展及特性,结合第四章的案例调研,提取总结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并进一步对调研中的外部空间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整合,试图提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开放式住区中所提到的“开放”应该是一种分层级的适度开放,而不是简单的拆除围墙的概念。在住区开放后其外部空间势必会发生变化,因此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是当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需要我们在城市设计理论上对其加以研究,同时充分结合地域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今后成都地区的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图文】:
图 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新城市主义理论世纪九十年代新城市主义在美国兴起,新城市主义是在批判现代主来的,,主要为解决因美国郊区无序蔓延所造成的城市问题。它受建“期望把现代主义无序的空间和独立式的建筑转变为由街区建筑限定场空间[8]”。要分为两种主要模式:以传统邻里为导向的 TND 模式和以公共交
鲍赞巴克的“开放街区”概念的实践代表作品是在巴黎欧风路209户住宅及巴黎塞纳河左岸的玛塞纳小区的规划设计(如图1-2,图1-3)。它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住区街道空间为核心,将住区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合,增强了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14]开放住区入口 住区内开放道路 总平面图图 1-2 巴黎欧风路 209 户住宅 图 1-3 巴黎塞纳河左岸的玛塞纳小区图片来源:《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的作品与思想》1.3.2 国内研究进展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宅数量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趋势,然而与住区建设速度不协调的是我国住区规划的理论层面进展缓慢,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对功能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住区规划建设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而这一时期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住宅小区的桎梏。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封闭式住区给城市发展带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2
本文编号:2617064
【图文】:
图 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新城市主义理论世纪九十年代新城市主义在美国兴起,新城市主义是在批判现代主来的,,主要为解决因美国郊区无序蔓延所造成的城市问题。它受建“期望把现代主义无序的空间和独立式的建筑转变为由街区建筑限定场空间[8]”。要分为两种主要模式:以传统邻里为导向的 TND 模式和以公共交
鲍赞巴克的“开放街区”概念的实践代表作品是在巴黎欧风路209户住宅及巴黎塞纳河左岸的玛塞纳小区的规划设计(如图1-2,图1-3)。它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住区街道空间为核心,将住区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合,增强了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14]开放住区入口 住区内开放道路 总平面图图 1-2 巴黎欧风路 209 户住宅 图 1-3 巴黎塞纳河左岸的玛塞纳小区图片来源:《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的作品与思想》1.3.2 国内研究进展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宅数量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趋势,然而与住区建设速度不协调的是我国住区规划的理论层面进展缓慢,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对功能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住区规划建设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而这一时期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住宅小区的桎梏。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封闭式住区给城市发展带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荣;;重读《马丘比丘宪章》[J];城市观察;2013年01期
2 费淳璐;安亭新镇:以建筑的名义定义未来的生活方式[J];时代建筑;2004年03期
3 周俭,蒋丹鸿,刘煜;住宅区用地规模及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怿;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商宇航;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红卫;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树玲;城市环境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尤娟娟;我国城市街区型住区规划研究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5 游向然;住区开放度均衡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张荣华;城市扩张中“开放型住区”模式及问题探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杨冰;社区步行空间系统化设计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陈飞;社区道路交通模式的优化与选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7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1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