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07:34
【摘要】:中国的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成为自然与文化共同形成的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历史与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对具体环境的抽象认知而产生的景观意象,蕴涵了构景的物质形态与共性的理念特质,是承载与传播景观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从景观意象的角度研究传统村落景观,不仅能够明确村落景观物质形象上的特征,还能揭示其构景思想蕴涵的规律性,是探究传统村落与文化景观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意象”进行了解读。通过阐释中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意象”概念,明确与丰富了景观意象的内涵;并在这种内涵基础之上,对景观意象的思维进行解构,以此形成了构景与观景的意象思维过程。以比拟自然的景观意识与集合特质的景观意蕴构成了景观“意”的思维抽象过程;以融合文化特质的表象与呈现虚实场景的物象构成了景观“象”的思维表意过程;由此建立起景观意象的研究层次。从而系统地阐释了景观意象的思维特质,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景观意象的四个研究层次上,结合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与文化特征,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研究体系。以传统的“象思维”理论为基础,探究村落景观构造的意识起源与文化衍生,以此梳理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意识构造过程;以卡尔·荣格的原型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将村落形成的构景理念与具有代表性的表象原型相关联,并形成引导物象空间的构形观念,以此梳理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表象形成过程;基于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取村落景观的物象认知要素,并与空间句法理论相结合,解析要素间的构形关系,并阐释物象空间的传意功能,以此梳理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物象传达过程;探讨观览村落景观产生的感知收集与动静体悟,归纳出客体到主体间由浅及深的层次感悟,以此梳理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意蕴感知过程。以这四个意象层次建立起传统村落景观由构景到观景的认知过程,建立了本文研究理论的结构体系。在村落景观意象体系的结构基础上,将理论落实于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意象解析中。通过对其景观意象的意识、表象、物象与意蕴分别进行探源与解析,总结出现阶段江南传统村落景观意象中所存在的格局、结构、空间与氛围等问题,为后文提供了所需解决的目标与实践运用的方向。最后,针对上述村落中的一些意象问题,结合分析具体的村落保护与规划实践,提出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重塑的基本导向。在权衡传统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村民与日俱增的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村落景观格局的回归、结构的优化、空间的整合与风貌的协调。以此从意识溯源、表象提取、物象创构以及意蕴展现四个层面完成江南村落景观意象的再找寻,使景观意象的研究在村落的保护建设中发挥具体作用。总体而言,论文通过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结合主观认知的思维方法,从意象的角度解读传统村落景观的相关问题,将村落的景观形象与文化属性相融合,搭建了一个新型的村落景观研究框架。既是对村落景观研究的深入思考,也是对文化景观研究的弥补与充实。
【图文】:

示意图,气象,示意图,吴方言


能忽视意象是需要从认识客体本身出发的,并不能从感性认识直接出发。1.2 研究区域与对象1.2.1 江南地区的范围界定谈起江南,会有多种解释[2]。气象学中,江南是一片具有类似气候特征的地域: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图 1-1)。在地理学中,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一大片丘陵地区,大体上是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的丘陵(图 1-2)。在经济学中,,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常州、松江、湖州、嘉兴等诸府,已经构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关联和共通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以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镇江、杭州)并称该地区(图 1-3)。文学中的“江南”,可以代表同时代人对这个词的普遍理解,其两千年来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迁移和由宽到窄的退缩(图 1-4)。在语言学中,现代汉语常指的“江南”范围与吴方言的分布区大致重叠(图 1-5)。

示意图,江南丘陵,范围,示意图


能忽视意象是需要从认识客体本身出发的,并不能从感性认识直接出发。1.2 研究区域与对象1.2.1 江南地区的范围界定谈起江南,会有多种解释[2]。气象学中,江南是一片具有类似气候特征的地域: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图 1-1)。在地理学中,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一大片丘陵地区,大体上是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的丘陵(图 1-2)。在经济学中,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常州、松江、湖州、嘉兴等诸府,已经构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关联和共通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以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镇江、杭州)并称该地区(图 1-3)。文学中的“江南”,可以代表同时代人对这个词的普遍理解,其两千年来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迁移和由宽到窄的退缩(图 1-4)。在语言学中,现代汉语常指的“江南”范围与吴方言的分布区大致重叠(图 1-5)。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2.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花;;从《周易略例·明象》析王弼“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J];金田;2014年12期

2 肖毅强;;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J];风景园林;2013年04期

3 曹坤;傅文棋;薛志伟;范凯博;;浅议地图空间认知中的心象地图[J];地矿测绘;2011年01期

4 莫先武;;当代意象理论五大家评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任灵华;;西方美学意象发展历史研究[J];文学教育(上);2008年01期

6 李树华;;从乡村景观建设的城市化,走向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年12期

7 张锡坤;;象思维与意境创造[J];华夏文化论坛;2006年00期

8 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年03期

9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J];规划师;2001年02期

10 石克辉,胡雪松;乡土精神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晨;中国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意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张蕾;景观意象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沁峰;面向旅游开发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武营营;苏南水网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意象要素解构[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3 言语家;乡村意象的复合认同模型[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4 倪静雪;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谢煜林;徽州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王小波;古村落诗歌中的居住景观意象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1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21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