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通扬运河沿线历史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7:11
【摘要】:苏中通扬运河沿线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和城市建设史,苏中的先民“向海而生”,原始聚落沿海岸线分布,海洋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物产丰富。其中海盐的生产历史久远,盐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影响最为深刻。同时苏中地区水网密布,水为地区提供了交通和防御等条件,古人串联自然水系形成复杂的运河交通网络。凭借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和发达的海盐产业,苏中地区城镇不断产生、发展和繁荣。通扬运河作为城镇间的纽带,将沿线的城镇串联在一起,城镇与运河的互动关系尤其密切,总结城镇与运河的演变规律是对地区城镇发展史的有力补充。通扬运河作为大运河的支流,对它的研究也是对于大运河系统研究的完善,填补大运河研究在地方水系及流域城镇方面的空白。运河具备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影响着沿运城镇的空间形态。本文希望通过总结通扬运河沿线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运河对城镇空间的作用机制,用区域、发展和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苏中城镇,理清发展的脉络、发现空间的规律,为城镇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首先对苏中地区的城镇和运河发展史分阶段进行梳理,从数量、等级、规模、功能、分布等方面,分析苏中城镇网络演进的特征。然后,提取盐运为首位度因素进行分析,从盐业管理、盐税、盐商与盐民、运河水运四个方面阐述运河对城镇网络结构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对案例城市进行空间形态的分析,揭示中心城市、沿运市镇和盐场镇在空间营造方面的异同点,解析在微观空间形态上城镇与水的紧密互动关系。论文从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通扬运河沿线历史城镇进行分析,对盐运促进运河城镇带形成、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产业对城镇的影响、水系对城镇的重要性作了总结,提出了在区域视角构建城镇文化廊道、发展视角审视城镇空间设计、系统视角构建运河与城镇体系三个方面的展望,希望地区城镇能实现文化的传承,资源的合理配置,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
【图文】:
.1.2 江苏苏中地区历史城镇研究的紧迫性(1)社会和实践意义江苏苏中地区资源丰富,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近年来抓住了国家一带、沿江开发及沿海发展带等战略的机遇,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历史上苏中地区曾经一度非常辉煌繁盛,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近代衰落,现在又重新搭上了发展的快速班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应当贯彻新发念,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对于生态的保护;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新一轮的《江苏省体系规划(2015-2030)》中,苏中地区位于“一带两轴”的沿江城市带和沿海城镇带的处,是未来江苏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中江苏省将构建 12 片”的省域特色空间体系,形成多条“沿江、沿海、沿河、沿主要交通走廊”的省色空间廊道,其中新旧通扬运河景观廊道串联了沿线的特色资源,将是苏中地区未来展乡空间魅力的窗口。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迫切要求研究者们提前做好研究论的准备,梳理苏中地区古代城镇发展的脉络,追溯地域文化的源流,找寻空间特色的图 1.1 大运河世界遗产全境图(左)、大运河江苏段及其支流(右)
灌溉、运输的媒介等;作为交通要素,它有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属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形成沿线城市独特会形成各类型的城镇聚落,运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城水关系的演变过程。重属性的重要体现。苏中通扬运河始于汉代吴王刘濞开凿的古运了经济的职能,后代随着盐业的兴盛及运河的开发,有更多的人进城镇的形成与壮大,改变城镇网络的格局。以运河为纽带形成为内在动力促进城镇实力、等级的更替,盐运文化构成了苏中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今天很多的城市与运河、水运的联系已技术及工具已经可以更好的解决水源及运输的需要,但是今天我依然重要。首先今天运河水运往往已经内化为文化存在,附着在形却更加有力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我们探讨运河二重规律,找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在今天,铁路、陆运、海可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更加直接,但同样需要像剖析运河那样来能够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这些要素,让这些要素成为推动城城镇发展的正确分析和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范围定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本文编号:2677687
【图文】:
.1.2 江苏苏中地区历史城镇研究的紧迫性(1)社会和实践意义江苏苏中地区资源丰富,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近年来抓住了国家一带、沿江开发及沿海发展带等战略的机遇,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历史上苏中地区曾经一度非常辉煌繁盛,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近代衰落,现在又重新搭上了发展的快速班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应当贯彻新发念,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对于生态的保护;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新一轮的《江苏省体系规划(2015-2030)》中,苏中地区位于“一带两轴”的沿江城市带和沿海城镇带的处,是未来江苏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中江苏省将构建 12 片”的省域特色空间体系,形成多条“沿江、沿海、沿河、沿主要交通走廊”的省色空间廊道,其中新旧通扬运河景观廊道串联了沿线的特色资源,将是苏中地区未来展乡空间魅力的窗口。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迫切要求研究者们提前做好研究论的准备,梳理苏中地区古代城镇发展的脉络,追溯地域文化的源流,找寻空间特色的图 1.1 大运河世界遗产全境图(左)、大运河江苏段及其支流(右)
灌溉、运输的媒介等;作为交通要素,它有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属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形成沿线城市独特会形成各类型的城镇聚落,运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城水关系的演变过程。重属性的重要体现。苏中通扬运河始于汉代吴王刘濞开凿的古运了经济的职能,后代随着盐业的兴盛及运河的开发,有更多的人进城镇的形成与壮大,改变城镇网络的格局。以运河为纽带形成为内在动力促进城镇实力、等级的更替,盐运文化构成了苏中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今天很多的城市与运河、水运的联系已技术及工具已经可以更好的解决水源及运输的需要,但是今天我依然重要。首先今天运河水运往往已经内化为文化存在,附着在形却更加有力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我们探讨运河二重规律,找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在今天,铁路、陆运、海可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更加直接,但同样需要像剖析运河那样来能够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这些要素,让这些要素成为推动城城镇发展的正确分析和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范围定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爱萍;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茜华;泰州城市水系变迁与城市形态演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妍;隋—宋扬州城防若干复原问题探讨[D];东南大学;2009年
3 曹宁毅;“运河的变迁”—论扬州古运河的功能变迁与综合开发[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7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7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