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5:42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及公众日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和复合化,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文化中心包含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剧院等多种文化功能空间类型,其公共空间作为组织整合这些功能空间的纽带,在文化中心空间组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也承担了城市空间与建筑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作用,具有城市与建筑的双重空间属性。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及重要组成部分,有活力的文化中心公共空间可以承载很多公众的行为与活动,因此,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中心本身、公众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很有必要的研究。本文以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为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缘起,界定研究对象及内容,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明确研究方法,并进行详实的前期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指出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缺失的现状,进而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如何营造有活力的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二章对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及特征解析,点明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对于城市、建筑及公众的重要的意义。第三章从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功能的混合、流线的复合、界面的模糊性四个层面分析它们对于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作用和意义。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是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运用:建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采取混合的功能布局模式、组织复合的公共空间流线、塑造模糊的公共空间界面,这四大策略营造有活力的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结合笔者参与的文化中心项目——北仑文化中心设计,将上文总结的设计策略应用于这一实例设计过程中,基于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北仑文化中心A地块设计过程中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这也是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印证。总而言之,本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检验的研究框架,分析具有活力的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探讨出一些有利于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设计策略,希望本文能给后来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图文】:

文化中心,烟台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有机分散式文化中心:有机分散式文化中心,是当文化中心规模与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带动下,空间结构在集群式基础上向外扩展的一种体现形式。与前两种文化中心有所不同的,首先是空间规模有别,有机分散式是建筑分布在若干个相邻街区中,其尺度、规模、分布方式已超过建筑设计层面,而向城市设计尺度的层面跨越式发展;其次是复合功能类型有别,有机分散式文化中心除综合文化功能外,还复合其它城市功能,如商业、居住、医疗等建筑与文化建筑并重设置,并将它们有机地分用散与集中形成整体区域,使整个文化中心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其作为城市有机体的生长。例如达拉斯艺术特区、佛山公共文化综合体(图 2-3)、香港西九龙文化中心等。此种类型的文化中心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章丘,文化中心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有机分散式文化中心:有机分散式文化中心,是当文化中心规模与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带动下,空间结构在集群式基础上向外扩展的一种体现形式。与前两种文化中心有所不同的,首先是空间规模有别,有机分散式是建筑分布在若干个相邻街区中,其尺度、规模、分布方式已超过建筑设计层面,而向城市设计尺度的层面跨越式发展;其次是复合功能类型有别,有机分散式文化中心除综合文化功能外,还复合其它城市功能,如商业、居住、医疗等建筑与文化建筑并重设置,并将它们有机地分用散与集中形成整体区域,使整个文化中心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其作为城市有机体的生长。例如达拉斯艺术特区、佛山公共文化综合体(图 2-3)、香港西九龙文化中心等。此种类型的文化中心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盛涛;;独立书店和公共空间[J];领导决策信息;2019年05期

2 余秋雨;;陌生的公共空间[J];炎黄纵横;2012年01期

3 徐志胜;;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风景名胜;2019年05期

4 邹明妍;周铁军;;“社区营造”模式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年12期

5 谭晖;;谁的需求? 什么样的需求?——公共空间设计需求案例研究[J];当代美术家;2018年06期

6 马丁?舍恩菲尔德;欧阳u&;;“建筑上的艺术”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联邦德国及柏林的公共艺术政策[J];公共艺术;2018年06期

7 张璎瑛;赵秀敏;石坚韧;;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解析[J];小城镇建设;2019年01期

8 陈世旭;;不做无谓的争论[J];四川党的建设;2019年01期

9 张立凡;;传统乡村公共空间解析与思考[J];绿色科技;2019年03期

10 陈静;;打开公共空间 直通群众心间[J];群众;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泽鑫;谭少华;;基于“宜家效应”的公共空间共建共享[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8年

2 杜娇娇;;城市对话:青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参与式设计介入途径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黄艳鹏;;关于城市中微型公共空间的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7年

4 张健;王碧蓉;王峥;;老城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A];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8年

5 张娜;汪兰川;;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探索[A];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8年

6 赵洋;王恒;;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利用初探[A];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C];2016年

7 赵之枫;巩冉冉;;老旧小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北京松榆里社区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6年

8 唐珊;马宝成;;私有公共空间管理方法探索——以深圳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C];2016年

9 庞学臣;;当代大中型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多重性意义研究[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建筑与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丁启安;;基于多方合作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新思路——通过私有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品质的策略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施勰峗;在闲置公共空间上“绣出”文艺之花[N];东方城乡报;2019年

2 张颐武;方韩之争凸显公共空间新走向[N];中国青年报;2012年

3 刘成龙 许银加;紧锣密鼓推进水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N];宿迁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琪 陈兵 雍敏;大运河畔绘新图[N];农民日报;2019年

5 祝学军 彭阳;把轨交公共空间打造成贴近百姓的艺术殿堂[N];文汇报;2019年

6 ;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推进我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议[N];徐州日报;2018年

7 记者 游思静;用好轨交公共空间,委员琢磨了六年[N];联合时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张琥 通讯员 葛文韬;重塑乡村公共空间 提升群众幸福感[N];宿迁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朱红川 通讯员 王延旭;晓店:抓紧抓实农村公共空间治理[N];宿迁日报;2019年

10 赵淑柳 卢经纬;泗洪:优化公共空间 统筹城乡发展[N];宿迁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晶环;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3 胡辉;总体空间的观念[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4 何正强;社会网络视角下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6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利雄;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9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1759-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丁;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

2 钱俊超;基于社会维度的城乡结合部适老化公共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许亘昱;夏热冬暖地区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营造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4 汤超宇;武汉市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宋静然;湘南地区宗族聚落公共空间句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6 田延;青木川镇公共空间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7 唐蓓佩;项目进村影响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生产[D];西北大学;2018年

8 孙桦君;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9 于守睿;基于青年交往需求的城区老旧高层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0 胡静怡;苏南地区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4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14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