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西安市历史文物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限制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27 21:54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市快速发展,停车难、交通拥堵、雾霾等城市病凸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解决城市病和宜居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途径。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类型多、品质高、分布广,科学地保护历史文物是地下空间开发中不可回避的科技命题之一。在分析西安市历史文物地基基础特征及其与地下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历史文物分类方案,揭示了不同类型历史文物的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探索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物的影响和历史文物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限制性评价。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提出了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历史文物分类方案。结合历史文物的分布特征、调查特点、地基基础类型、附加应力分布特点及地上地下协调发展综合分类原则,提出了面向地下空间开发的历史文物分类方案,将西安市历史文物划分为方形基座类、方形基座球形地基类、天然考古类、地下硐室类及条形基础类5类。(2)揭示了不同类型历史文物的附加应力分布规律。选取了除天然考古类以外其他类型的历史文物,模拟计算了应力的分布情况,其中方形基座类历史文物地基中应力分布整体呈马鞍形,应力纵向影响深度为10m-20m,横向影响近似基础水平范围的1.5倍;方形基座球形地基类历史文物应力分布受球形地基土控制,地基土外呈泡状扩散,影响范围略大于球形地基土范围;地下硐室类历史文物的应力分布受地下硐室的影响,影响范围为硐室整体大小的3-5倍;条形基础类应力分布呈平缓的马鞍形,附加应力纵向影响的深度20m以内,横向影响范围略大于城墙的宽度。(3)探索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物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塔楼房型台基础类文物及条形地基文物的地下空间评价模型,设计了不同截面,不同开挖方式,不同开挖深度的地下硐室开挖等8种工况,模拟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对文物的安全性影响;确定了临近历史文物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空间位置对历史文物的沉降变形范围不会超过30m。(4)完成了历史文物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限制性评价。在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历史文物的地下附加应力分布、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物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文物可接受的变形范围,定量分析其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限制性作用;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提出不同类型历史文物对地下空间利用在垂向和水平方向的安全范围、容许开发范围、禁止开发范围,并提出对应不同阈值范围的工程措施和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图文】:

卢浮宫,巴黎,汉阳


第一章 绪论意义的扩建;不但很好的维护了历史文物的精神传承,还为通过额外的设施实现有效的收益;通过新建地下车道及停车网络,改善博物馆周围车辆堵塞状况,从而使卢浮宫周围交通上的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8]。2、西安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地下空间利用汉阳陵作为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莹异穴的合葬陵园,经历了近 2170 年依然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国重点历史文物。在对外藏坑展示厅的设计上,基于更好的保护陵园环境及文物,展示厅整体置于地下并紧邻帝陵封土,不仅充分保护了汉阳陵的整体历史格局,还让参观者切实的感受到历史的恢弘感[6]。

汉阳,历史文物,陵园,精神传承


第一章 绪论意义的扩建;不但很好的维护了历史文物的精神传承,还为通过额外的设施实现有效的收益;通过新建地下车道及停车网络,改善博物馆周围车辆堵塞状况,从而使卢浮宫周围交通上的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8]。2、西安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地下空间利用汉阳陵作为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莹异穴的合葬陵园,经历了近 2170 年依然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国重点历史文物。在对外藏坑展示厅的设计上,基于更好的保护陵园环境及文物,展示厅整体置于地下并紧邻帝陵封土,不仅充分保护了汉阳陵的整体历史格局,还让参观者切实的感受到历史的恢弘感[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剑锋;宋聚生;;重庆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05期

2 刘腾;王华;张劲超;赵晨露;;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地壳结构三维可视化建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10期

3 贾建伟;彭芳乐;;日本大深度地下空间利用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4 郑育林;张立;;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构想与建设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刘景矿;庞永师;易弘蕾;;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建筑科学;2009年04期

6 张平;陈志龙;;历史文物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7 张平;陈志龙;李居西;;汉阳陵帝陵遗址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建筑学报;2006年02期

8 高大伟;秦雷;;国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浪潮映照下的颐和园遗产保护状况——颐和园遗产保护与中关村规划建设关系问题系列研究之一[J];中国园林;2006年01期

9 何朋立,郭力,王剑波;论21世纪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隧道建设;2005年02期

10 汤连生,廖化荣,廖志强,万军伟;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分区及其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宿晨鹏;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涂齐亮;昆明城市地质数据三维GIS分析与可视化平台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熊祖强;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文涛;城市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永良;西安明城区内钟楼地区地下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春;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贺成斌;西安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2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32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