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赣州古城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01:02
【摘要】:赣州古城因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在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享有美誉,更是赣州城市的一张明信片。然而,随着近年赣州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赣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如何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进程与传统历史文化建筑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保持古城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契合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赣州古城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宋代街巷的完整格局和明清时期的较为完善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落,是赣州城内保存最完整,建筑群落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2016年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开展,对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要求不断提高。在以恰当有效的方式对传统街区进行保护的基础上,采取符合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方法对老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不但能激发传统街区积淀的文化活力,更能带动整个赣州的城市发展。论文首先回顾了赣州古城的历史沿革与其独有的城市特色,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古城的历史形态演变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因为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演变都是基于古城发展演变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又重点分析了古城内其他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现状,试图发现赣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如:商业开发同质化严重、改造破坏街区传统肌理等。作为前车之鉴,在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尝试通过深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和推理街区传统肌理的方法,防止出现开发同质化和缺少街区历史活力等问题。论文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史料考据,从赣州在章、贡两水之间三角地建城始,直至街区亟待保护与更新的今天,合理推理出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各个时期所对应的演变动力机制,以期可以合理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肌理和风貌,树立正确的保护与更新目标,保证街区在更新过程中不会丧失多样性和历史性,因为自然演变生成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多样性共存的有机体,而人对其的改造活动如果只是浮于表面总是很难避免陷入同质化困境。同时,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成功案例的实施策略,对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索,以保护历史建筑传统风貌,恢复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肌理为原则,以维护历史文化街区多样性和激发街区活力为目的,通过分类对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原地或异地恢复街区内历史记忆节点、新旧空间的有机统一等策略对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4
【图文】:

赣州,古城,演变图,范围


城有了局。和军事需要,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公里,并将皇城建在城区北部,这次城址扩时期的赣州古城已经建成了一条呈“十字”、文庙等一批建筑,为宋代赣州的高度繁荣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城区人口已有四万多道的开凿使得赣州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此后,经由历代城市杰出统治者们的苦心建富。因此宋代赣州城一跃成为全国三十六座图 2- 1 赣州古城范围演变图资料来源:《赣州地图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变迁图,赣州,城址,古城


图 2- 2 赣州古城城址变迁图资料来源:吴庆州、李海根,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古建园林技术,1995.2城市的道路结构,初步形成了“阴、阳、横、理和交通条件,划分了城市功能区。城北为是宗教文化区,建有夜话厅、光孝寺、慈云集散区。最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基础设城墙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城墙内和城墙外两开始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造,所以就出现时期,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灶儿巷历史文徽派、赣派和粤式等各派建筑呈现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希瑜;刘丹丹;;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原因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嗣介;;赣州古城墙:我国最完整的宋城墙[J];文化交流;2006年01期

3 谭元亨;客家民系形成于赣的历史文化动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黄厚文;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思考[J];规划师;2004年04期

5 万幼楠;欲说九井十八厅[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杨载田;闽粤赣边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7 陈金泉;客家古村白鹭的民居建筑[J];小城镇建设;2003年03期

8 周建华;宋明理学在赣南创始、发展和推向新阶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万幼楠;对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1年06期

10 万幼楠;赣南客家围屋之发生、发展与消失[J];南方文物;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叶鹏;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5 宋言奇;论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设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雪婧;赣州福寿沟设计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2 刘中伟;赣州旧城更新改造[D];江西理工大学;2009年

3 蒋芸敏;赣州旧城中心区传统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4 邹延杰;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方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5 崔森淼;新徽派建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黄海峰;骑楼与建筑文化比较分析[D];广西大学;2006年

7 陈瑜;骑楼形态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宁峰;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9 方尉元;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戴宇;基于城市格局与肌理的城市风貌改造[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6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36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6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