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开放式社区街道近人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06:10
【摘要】:居住社区街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公共空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愈加严重的交通问题引发居住社区街道生活功能的逐步丧失,加之寒冷气候对步行活动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严寒地区居住社区街道的建设与发展转向以满足机动车通行为目的的方向演进,最终导致街道步行生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结合我国对开放式社区的建设要求,系统的调查严寒地区居住社区街道现状,研究近人空间要素对街道步行活动产生的影响,对营造具有严寒地区地域特色的开放式社区街道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分析总结国内外街道空间的相关研究,将近人空间确定为研究主体;其次进行理论研究,辨析近人空间的相关概念,分析总结街道的空间与环境构成要素,并对严寒地区开放式社区街道展开基础调查;再次是将近人空间要素作为研究街道环境与步行活动关系的切入点,提炼适用于严寒地区开放式社区街道的量化研究内容,并采用SPSS回归分析方法,对街道的量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影响严寒地区居住社区街道步行活动的近人空间要素,从而揭示出近人空间要素与街道步行活动之间的隐性关系;最后从近人空间要素出发,结合严寒气候对街道步行活动产生的影响,提出针对严寒地区开放式社区街道近人空间的优化方法,并最终应用于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中。本文通过选取典型严寒地区街道,量化统计与分析其空间构成,理清了不同近人空间要素对街道步行活动产生的影响,为优化严寒地区开放式社区街道提供了理论支撑;归纳与总结街道近人空间优化要点,对严寒地区开放式社区街道近人空间的优化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图文】:
第 1 章 绪论第 1 章 绪论1.1 研究缘起1.1.1 我国居住社区的发展态势居住社区是人类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居住社区作为人在城市中的居住定所,承载着人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内容,人作为居住社区的使用主体,其对改善生存物质环境的需求引发了居住社区空间设计逐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生活的空间[1],街道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环境质量会对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图 1-2 长春市不同区域社区 1000x1000m 肌理对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底图来自 Google 地图).2.2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回归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城市建设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并向化、本土化方向发展。自《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存在的基本根据”起,城市的规划建设开始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对城市宜居性的追求。马丘比丘宪章后兴起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开始为人
2.1.1 近人空间概念的提出“近”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为用以描述空间或时间距离短、形容关系密切、靠近时的状态。“近人”通常用于成语“平易近人”中,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本文将“近人”与建筑学领域相结合,采用“近人空间”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空间上与人最为接近,使用上与人的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建筑空间范畴。由于仅仅从概念上对“近人空间”进行简单释义不足以支撑数据层面的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对近人空间的实际空间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明确限制。人体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只能对周围一定区域内的空间进行感知。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度的不断加深,大量城市建筑的尺度不断增大,已远远超出人体正常的感知极限,可以说,人体对现代城市空间的感知范围相较于庞大的城市体量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人体可以感知的近人空间,并且基于人体的视线及人的可正常交流距离确定其空间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图文】:
第 1 章 绪论第 1 章 绪论1.1 研究缘起1.1.1 我国居住社区的发展态势居住社区是人类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居住社区作为人在城市中的居住定所,承载着人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内容,人作为居住社区的使用主体,其对改善生存物质环境的需求引发了居住社区空间设计逐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生活的空间[1],街道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环境质量会对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图 1-2 长春市不同区域社区 1000x1000m 肌理对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底图来自 Google 地图).2.2 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回归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城市建设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并向化、本土化方向发展。自《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存在的基本根据”起,城市的规划建设开始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对城市宜居性的追求。马丘比丘宪章后兴起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开始为人
2.1.1 近人空间概念的提出“近”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为用以描述空间或时间距离短、形容关系密切、靠近时的状态。“近人”通常用于成语“平易近人”中,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本文将“近人”与建筑学领域相结合,采用“近人空间”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空间上与人最为接近,使用上与人的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建筑空间范畴。由于仅仅从概念上对“近人空间”进行简单释义不足以支撑数据层面的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对近人空间的实际空间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明确限制。人体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只能对周围一定区域内的空间进行感知。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度的不断加深,大量城市建筑的尺度不断增大,已远远超出人体正常的感知极限,可以说,人体对现代城市空间的感知范围相较于庞大的城市体量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人体可以感知的近人空间,并且基于人体的视线及人的可正常交流距离确定其空间范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智果;章丹音;熊承霞;;基于近人空间视角的街道界面功能连续性指标研究[J];新建筑;2017年05期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07期
3 周钰;赵建波;张玉坤;;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2年06期
4 肖锐;;不同气候地区街道布局研究[J];中华建设;2012年05期
5 王冀;赵春雨;娄德君;;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6 陈U
本文编号:2744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4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