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6:56
【摘要】: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村镇不仅反映了中华社会最基层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传统历史风貌、地域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许多历史文化村镇由于保护意识缺乏及保护策略不当而遭到大肆破坏,村镇的完整性与原真性逐步消失,保护与传承具有文化底蕴的村镇已迫在眉睫。然而,当前我国现行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标准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历史文化村镇的地域化特色,且自上而下的“国(国家级)——省(省级)——市(市级)”分级评价体系并未起到分级别、分地域、特色化评选的作用。因此,为抢救性地保护历史村镇,急需建立体现当地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保护评价体系。 本文引入评价学、统计学、分类学等多种理论,总结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评价保护的优秀经验,系统归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及各省市目前采用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分析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同时,选取武汉市历史镇村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历史镇村现状及申报情况,选取综合特色分类法划分武汉市历史镇村的类型,确定初步评选因子及标准,筛选以大余湾村、营泉村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31个村镇深入调查研究。在综合阐述评价工作的原则与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归纳评价方法,建立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大余湾村、营泉村、刘家山村、姚家山村及长岭岗村为实例,通过实证研究解释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完善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综合价值评价体系,使该体系成为可实施操作的有机整体。 本文建立的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武汉市历史文化村镇的典型特色,初步形成“市——省——国”分级评价的思路,有利于评选更多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评价与保护,并针对性制定保护规划与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2
【图文】:
1.2 研究背景1.2.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迫切需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与全图 1.1 本文在课题中所处位置示意(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现行历史文化村镇评选方法与程序——自上而下“国—省—市”模式
历史文化村镇评选方法与程序的调整思路——自下而上“市—省—国”模式
本文编号:275465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2
【图文】:
1.2 研究背景1.2.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迫切需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与全图 1.1 本文在课题中所处位置示意(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现行历史文化村镇评选方法与程序——自上而下“国—省—市”模式
历史文化村镇评选方法与程序的调整思路——自下而上“市—省—国”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勇;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思考[J];城乡建设;2004年07期
2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3 梁雪春,达庆利,朱光亚;我国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判[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谢吾同;聚落研究的几个要点[J];华中建筑;1997年02期
5 李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综合评价的AHP模型[J];基建优化;2001年01期
6 单德启,郁枫;传统小城镇保护与发展刍议[J];建设科技;2003年11期
7 陈梅;;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评判及价值保护——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为例[J];绿色科技;2010年11期
8 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0年27期
9 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1期
10 韩海娟;朱霞;彭俊杰;;浅析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结合[J];小城镇建设;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2754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5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