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可达性的苏州村镇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5:25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村之间的互动关系日渐密切,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和需求向城镇化转变,“在地”城镇化逐渐成为深层次推进城镇化的新方式。城镇密集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村镇居民出行的时空特征也主动或被动的发生着变化,有限的生产资源及生活条件促进了乡村居民跨行政区划边界的发展模式,高密度的城乡交通设施建设布局提高了居民出行便捷程度。苏州地处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城乡互动联系紧密,村镇建设特色鲜明,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城乡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村-镇-城可达性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地区时空可达性差异大、城乡发展差距仍然显著。建立良好的城乡交通可达性是支撑地区“在地”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关键。本文旨在针对村镇居民出行的新特征和新需求,以苏州村镇为例,研究村-镇-城时空可达性及特征,分析不同空间层级、地理区位的可达性特征及差异,为优化村镇空间规划、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出谋划策。研究选择苏州市区20个一般建制镇及镇内309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德地图等平台的大数据采集方法和ArcGIS(10.0)软件的等值线等空间分析方法,构建“村-镇-城”三层级可达性测度体系,揭示了不同空间维度上“人”的时空出行和可达性的整体特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苏州村-镇、镇-城、村-城已形成“20—40—60”分钟的小汽车三圈层格局,建构了城乡1小时时空圈。(2)村-镇-城三层级可达性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近城区村-镇-城可达性优势明显、村-镇可达性衰减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波动呈现空间分异特征三大特征。(3)城乡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远低于小汽车,出行快捷性亦远低于小汽车,形成“80—130—150”分钟的公共交通三圈层格局。(4)三层级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不一,村-镇层面可达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镇-城和村-城层面可达性强弱空间分布则与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相关。研究最后基于“村-镇-城”三层级可达性评价结果,依据不同空间维度上不同出行方式间可达性呈现的时空特征及特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典型村镇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城市发展水平和空间拓展进程、自然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保护、村镇经济水平及产业构成、村镇空间发展历程等综合因子对村镇空间可达性的作用机制。基于可达性特征及可达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合不同村镇可达性的特点,因地制宜的从改善区域道路网络结构、创新公共交通多元发展和调整村镇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规划优化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2.29
【图文】:

苏州市,情况,湖州,嘉兴


苏州市区区位情况

分布形态,消费支出,纯收入,情况


高达 294 米)、天平山(高新区内,高达 201 米)、灵岩山(木渎镇内,高达 182 米)、渔洋山(临湖镇内,高达 171 米)、潭山(光福镇内,高达 252 米)等。自然地形地貌对城镇空间发展的作用较大,直接影响村庄群落分布形态、道路交通连接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等。苏州水网密布,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被称为东方威尼斯。46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北侧漕湖(相城区内);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阳澄湖镇)、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海;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海,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研究范围完全覆盖了苏州沿太湖岸线,苏州西部的沿太湖生态城重点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因此,西部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休闲建设、居民出行方式等方面重点加强“低碳小镇”的建设。3.1.2.2 社会经济概况

示意图,点位,示意图,可达性


第三章 苏州市区村镇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设计度上居民出行的典型时间段,数据来自苏州公安微警务平台;⑷苏州市区村-镇-城三层级空间高德出行可达性数据,每组数据包括起终点位置、时空成本、出行方式(小汽车、公交车)等时空测度信息,数据来自高德地图出行平台。3.3 可达性研究方法设计本文依据上文可达性测度体系的构建,将可达性研究方法分为选择 OD 点、采集出行大数据和对大数据的分析三部分,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文。3.3.1 确立“村-镇-城”三层级空间 OD 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雅丽;张常新;刘卫东;吴泽斌;;镇村空间结构重构相关理论研究述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4期

2 曹小曙;李涛;杨文越;黄晓燕;殷江滨;刘永伟;梁斐雯;王武林;王妙妙;陈慧灵;张百献;;基于陆路交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6期

3 尚时羽;;基于居民出行需求的个体可达性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15年10期

4 钟业喜;黄洁;文玉钊;;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分析[J];地理科学;2015年04期

5 柴彦威;申悦;陈梓烽;;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6 韩艳红;陆玉麒;;南京都市圈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7 张沛;张中华;孙海军;;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发展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8 李文忠;焦爱英;;城镇化背景下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3年10期

9 宋明洁;王宏志;邵奇慧;罗静;周勇;;小城镇可达性及其与农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关系——以荆州市93个小城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3年05期

10 秦萧;甄峰;熊丽芳;朱寿佳;;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昕;古村落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8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78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f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