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批判性地域主义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21:20
【摘要】: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国家乡村建设政策与任务的相继出台,一股美化乡村的运动热潮在全国范围内顺势开展,旨在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挽救正在被城市化进程吞并的乡村。环顾当下的乡村建设成果,生搬硬套古香古色的传统村落形制的案例屡见不鲜,对乡土因素感情用事般的模仿使得乡村景观价值失范,这种乡村建设模式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景观全球化的趋势中,愈来愈多的现代景观元素扎根于乡村,这对乡村景观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与时代齐头并进的同时,又继承发扬乡村的地域特征,是当前乡村景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国际主义与地域主义间博弈的产物,批判性地域主义首次对狭隘的地域主义和千层一面的国际主义采取同时批判的态度,扭转了二者间二元对立的局面,主张在“地域”与“全球”的夹缝中生存,以达成两个对立面的辩证统一。这种折衷的逻辑思想与当前我国乡村建设所寻求的发展思路相吻合。本文以此为研究的契机,将乡村景观设计投掷在该理论背景下,探寻二者的结合对于乡村景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例考察、论证分析和实践与思考的方法,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同时梳理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脉络,提炼其核心思想;其次,通过对雷溪河休闲风光带启动段景观项目的实地考察、对朱家林乡村景观设计案例的分析,全面剖析了这些乡村景观的典型案例如何同时对乡土因素和现代化进程作出回应,并从中总结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思想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继而从自然资源的利用、文化底蕴的发掘、场所精神的营造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视域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考;最后,将所提出的设计思考应用于贵州省清镇市老马河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中,并从空间地形的塑造、文化景观的再现、场所领域的感知三个方面对设计思考予以佐证,探寻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对我国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当下的乡村景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2.29
【图文】:

乡村景观,自然生态,来源,图片


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金其铭先生等人曾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结构形态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9这是乡村景观多元价值的体现。根据乡村景观的以上两大特征可将乡村景观分为两大类:乡村自然景观与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与其中的自然资源有紧密的联系,它源自于乡村的乡土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天然的景观环境状态,这种状态涵盖地形、气候、水体、植被与光照等基本要素。严格意义上的乡村自然景观是指未经人类干扰和开发的景观,如图 1-1 中维持自然生态的自然景观,然而在当今的大多数乡村地区,狭义上的自然景观已越来越少,本文中所指的乡村自然景观大多指人类干涉较少或是基本维持一种自然状态的景观,10如图 1-2 所示。乡村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其中,物质因素构成了乡村的聚落空间,它包括了乡村格局、街巷肌理、院落构成等整体元素,以及形态、色彩、质感等单体元素;乡村人文景观的非物质因素主要由乡村的宗族思想、民俗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构成。乡村景观的系统构成框架11参见图 1-3。

乡村景观,人类,来源,图片


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金其铭先生等人曾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结构形态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9这是乡村景观多元价值的体现。根据乡村景观的以上两大特征可将乡村景观分为两大类:乡村自然景观与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与其中的自然资源有紧密的联系,它源自于乡村的乡土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天然的景观环境状态,这种状态涵盖地形、气候、水体、植被与光照等基本要素。严格意义上的乡村自然景观是指未经人类干扰和开发的景观,如图 1-1 中维持自然生态的自然景观,然而在当今的大多数乡村地区,狭义上的自然景观已越来越少,本文中所指的乡村自然景观大多指人类干涉较少或是基本维持一种自然状态的景观,10如图 1-2 所示。乡村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其中,物质因素构成了乡村的聚落空间,它包括了乡村格局、街巷肌理、院落构成等整体元素,以及形态、色彩、质感等单体元素;乡村人文景观的非物质因素主要由乡村的宗族思想、民俗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构成。乡村景观的系统构成框架11参见图 1-3。

乡村,人类,图片,来源


态村活动”中来。鉴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人们然自我修复能力的范围之内,并未造成自然人文景观之间的界线相对模糊。随着历史的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形制逐渐瓦解,参与是当地的居民,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式乌托邦热潮,在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今日,的画面(图 1-4)。乡村在空间上以聚落的形落的形态视为一个整体,考虑它的集体意识,图 1-4 人类与乡村和谐共生(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骄;李宾;;吉林省新农村中的新地域主义设计原则探讨[J];门窗;2017年08期

2 肖福林;蔡江瑶;;地域主义在西方的学术发展脉络[J];建筑与文化;2014年05期

3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当代建筑新路径?[J];广西城镇建设;2013年03期

4 陈永馨;;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内核探析[J];艺术探索;2012年01期

5 陈少武;刘兴;;浅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J];华中建筑;2011年05期

6 周莎丽;王俊杰;;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景观地域主义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1年06期

7 龙彬;何媛;;此时此地——浅析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J];室内设计;2010年01期

8 刘英;;文学地域主义[J];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9 吴韦;;场所与归宿感——全球化背景下的批判地域主义[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邹晨亮;;浅谈批判的地域主义及思辩[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洪世杓;;反近代主义建筑的地域性和韩国性的探究——以金寿根的空间社屋为中心[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2 梁斐斐;罗毅;秦江;;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墨西哥当代景观建筑师设计解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魏华宇;;建湿地公园,创宜居之都[A];2014“城市园林绿化与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学术论坛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14年

4 邸超;王瑛;;山西太谷铭贤学校嘉桂科学楼建筑特征分析[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何同彬;地域主义视野的困境与重塑[N];文艺报;2017年

2 陈尹;新地域主义:民族文化的苏醒[N];中华建筑报;2005年

3 李沉;新地域主义的创作与实践[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谈健;室内设计的新地域主义[N];广东建设报;2005年

5 ;亚洲货币需强化地域主义色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凡一;东亚政治民主化:在曲折中前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婷婷;自反性地域理论初探[D];清华大学;2012年

2 Khadim Hussain;地域主义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贸易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韩松;文学地域主义视阈下的薇拉·凯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健;批判性地域主义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陈丽;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建筑改造中的设计研究与实践[D];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

3 陈金霞;土筑木构—建构视角下梅林古村落的地域性传承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4 李晓帆;批判地域主义的岭南茶餐厅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5 郭润滋;基于新地域主义的梨园老街规划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6 郭沁梅;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博物馆景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7 黄巨祥;批判的地域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8 吴明杰;批判的地域主义下的绿色建筑设计[D];长安大学;2013年

9 沈怡;批判的地域主义与中国建筑实践的相关线索[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李亦乔;当代新地域主义建筑在台湾地区的实践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79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79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e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