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上海市都市功能优化区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与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208;TU984.1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丽;王艳慧;;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居民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分析——以北京西部城区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7年06期
2 唐波;;制度创新视角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探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8年01期
3 乔鹏;翟国方;;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以江苏省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8年02期
4 张希波;;应急避难设施设计初探——以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应急避难设施为例[J];中外建筑;2018年05期
5 郑丽;谭龙生;;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探讨——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J];重庆建筑;2018年06期
6 王义;李亚龙;丁娟;于磊;张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查询系统设计与研发[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8年06期
7 莫云;;呵护生命的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长宁[J];生命与灾害;2017年01期
8 杨国宾;董峗;;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管理[J];城市与减灾;2017年02期
9 陈筱璇;;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现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03期
10 杨文杰;王志涛;朱月河;;宿迁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探讨[J];江苏建筑;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婷;周园;战强;;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小学规划设计策略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5年
2 施宏伟;;论沈阳市中山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陈乃志;吴波;;基于安全城市理论下的地震应急疏散及模拟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杜甫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5 陈志芬;谢映霞;邹亮;王家卓;;山地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淮南市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杨雷;;浅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环境保护分册)[C];2012年
7 杨蜀光;余颖;宋思曼;邓伟平;刘胜洪;;构建城市生命屏障——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简析[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胡冬香;汤君;;浅探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途径——汶川大地震后绿地作用与建设的思考[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9 顾小平;裴友法;乔鹏;;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周浩;;基于BAIDU MAP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地图化动态显示的实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英明;每个县每年新建5个应急避难场所[N];辽宁日报;2018年
2 记者 杨玉;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数量应保证居民使用[N];河北日报;2018年
3 记者 李双双;量身定做 让昆明防震减灾接地气[N];昆明日报;2018年
4 记者 文新军;2020年每县建成1个以上Ⅱ级应急避难场所[N];桂林日报;2017年
5 记者 季张颖;全市已建成64个应急避难场所[N];上海法治报;2017年
6 杨明生 湖北省政协特邀信息员 胡元军 湖北省宜城市政协委员;尽快补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短板[N];人民政协报;2017年
7 ;各示范村要设立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N];河北农民报;2017年
8 通讯员 俞海洋 马洵 记者 邢杰冉;示范村须设立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N];河北日报;2017年
9 记者 雷鸣 王迎谨;安排部署我市政务服务网建设 审议通过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N];西安日报;2017年
10 记者 濮永盾;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提高全民防范意识[N];楚雄日报(汉);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久刚;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决策模型及选址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刘少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窦凯丽;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支持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洋;历史文化名城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特征及规划优化分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2 黄雍华;基于GIS的上海市都市功能优化区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与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银;基于GIS的绵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4 任亚京;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韦焱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6 李坤;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制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7 沈小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导向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陆丽娟;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马德生;朝阳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许雅斐;泉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90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9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