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骑龙山茶马古道物质空间保护性开发设计研究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8
【部分图文】:
“茶马古道”相关理论研究1 “茶马古道”的产生和发展历史.1 “茶马古道”的定义划分前文提到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由云南大学的木霁出的。广义上的茶马古道就是指贯穿于川、滇、藏三地的的一条古老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上。在目前进行的考古、调研和学术已经证实茶马古道的真实存在,关于茶马古道范围和路线也得到确定。所进行理论研究的茶马古道是狭义上的,是指从唐宋时期至民国时期这内,在不同朝代中汉族和藏族之间进行茶马交易形成的古老商道。由于的骑龙山茶马古道属于川西茶马古道支线,故滇藏线和其它路线所涉及不在此述之(图 2-1)。
随着青藏高原茶马贸易的兴起,西北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对茶的需求不断。封建统治者发现通过向少数民族地区出售茶叶不仅可以获得重利,也可以数民族对茶的依赖作为统治安稳边疆的治理手段。唐朝末期朝廷开始实行榷,这种贸易格局被称呼是“以腹地之茶,博蕃人之马”,或又叫“以茶易马此,唐朝政府开始确保茶叶的生产和贸易,除了供应皇室和自用,大量的茶要用于与藏、羌族的易马交易。宋朝时,北方边境饱受战乱之苦,战乱时期各方对马匹的需求十分旺盛。内地马源断竭,陕西茶马贸易的道路受到限制,交易量直线下跌,宋朝当局决现状,寻找新的马源,把目标转向西南地区。于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从西北转到西南腹地。因此,内地通往川西地区必将经过四川的雅安、邛也使得盛产茶叶的邛崃成为了西出成都平原的茶马古道起点,同时也是茶叶源头。通过开辟西南地区茶马贸易市场,川西地区大量货物流入西藏。宋朝通过设立茶马司,用于与藏区部落进行茶马交易,政府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图 2-2)。
线上的汉藏民族基于交通的快速发展,有更强烈的经济相互需求,交往变得更频繁,交易的商品类型也越发繁多。在这一时期,茶马互市的格局达到了极盛各族人民通过茶马古道,进行全方面的物质交换,文化交流。2.1.1.4 “茶马古道”的衰落和现状1888 年,茶马古道开始走向衰落,西藏地区遭到英国殖民者入侵。由于军实力悬殊,于 1890 年签定了中英《藏印条约》,清王朝被迫交出西南地区的贸统治权,英国开始用印度茶叶在西藏垄断销售,导致四川的边茶销量大量下跌清政府为改变时局采取了相关措施抵制印度茶的倾销,开始着手整顿茶政,在今四川雅安设立了边茶公司,之后为保证将四川的边茶直销藏区各地,清政府在现今四川康定设立了边茶分公司。即使在这种艰难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茶马道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联系着中国内地与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流。1941 年,川康公路建成后,除了采用传统的马帮、背夫运输外,一些茶商始使用公路运送茶包。在军阀混战期间,尽管政府失去对茶叶的交易的管制,族和藏族商人之间的贸易从未停止过(图 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晓文;陈东;;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及开发中的民族问题研究[J];思想战线;2015年03期
2 郭璇;杨浩祥;;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 WHC、ICOMOS、EICR相关理念的不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年02期
3 陈蔚;张曦;;四川康区藏传佛教惠远寺的汉地建筑风格探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年06期
4 徐桐;;《奈良真实性文件》20年的保护实践回顾与总结——《奈良+20》声明性文件译介[J];世界建筑;2014年12期
5 张广汉;;协同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特点[J];城市规划;2014年S2期
6 姚迪;朱光亚;戴德胜;;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反思[J];建筑与文化;2014年06期
7 唐建兵;;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霍巍;王煜;;曲贡遗址之性质及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藏学;2014年01期
9 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思想战线;2013年03期
10 唐剑波;赵云;;空间信息技术在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冯子木;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与GIS技术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李翔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与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区)[D];重庆大学;2015年
3 段秋岑;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4 薛倩;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甘小华;秦对巴蜀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对其统一六国中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6 杨珂珂;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特性分析[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9年
7 包威;云南茶马古道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刘小方;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汪海鹰;南路边茶及“川藏茶马古道”(雅安—昌都部分)茶俗文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1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1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