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营造策略

发布时间:2020-12-07 22:35
  在现如今如今世界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现阶段封闭式的现代居住区仍然是我国居住区的主要建设模式,封闭小区所导致的社区精神的日渐消亡和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迫切要求多样化的社区模式的出现。在2016年2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国内新建住宅必须要采用街区制,不允许新建封闭式住宅区。同时给开放住宅区的出现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首先从我国当前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进而通过对城市开放性居住区和街道空间相关理论和历史的发展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居住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居住区开放的必要性,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提出将街道介入城市居住区的必要性和建设意义,同时结合四个案例验证,最后提出在空间布局、场所感的营造、街道多样化设计和功能混合设计四个层面阐述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营造策略,提出开放街区型社区的概念模型,为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为中国开放性社区的设计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1.1 独立居住区=城市生活的癌症
        1.1.2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开放街区式住区的建立
        1.1.3 城市开放居住区的兴起
    1.2 论文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论文相关概念的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与城市开放性居住区和街道空间相关的理论与发展
    2.1 城市开放居住区的理论发展与研究
        2.1.1 从“邻里单位”到“雅典宪章”再到“开放街区”
        2.1.2 鲍赞巴克开放街区的识别特征
        2.1.3 国内开放式居住区形态方面的研究
    2.2 城市街道形态研究
        2.2.1 国外关于街道形态研究的理论
        2.2.2 国内关于街道形态研究的理论
    2.3 国内外街道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
        2.3.1 国外街道空间的演变
        2.3.2 国内街道空间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出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概念
    3.1 我国城市居住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1 居住小区结构单一
        3.1.2 场所感的丧失
        3.1.3 道路系统功能化
        3.1.4 失去人性尺度的居住区规模
    3.2 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居住区开放的必要性
    3.3 城市居住区道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4 将街道空间引入城市居住区的必要性
    3.5 开放式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分析
        4.1.1 建外SOHO-人性尺度的街道空间
        4.1.2 万通上游国际-保存原有城市肌理与城市记忆
        4.1.3 当代MOMA-混合商业功能的空中街道
        4.1.4 米洛德住宅-连接居住组团的立体空间街道
    4.2 案例比较
        4.2.1 总体布局
        4.2.2 功能组成
        4.2.3 道路系统
        4.2.4 场所营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营造策略
    5.1 总体空间布局
        5.1.1 合理的控制居住区的街区尺度
        5.1.2 景观空间的层级划分与层级开放
        5.1.3 形成具有围合感的院落空间
        5.1.4 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空间序列
    5.2 场所感的营造
        5.2.1 介入城市肌理塑造场所感
        5.2.2 记忆原型的使用增强街区的可识别性
        5.2.3 运用集体性空间语言营造具有强烈向心性的社区
        5.2.4 居住区内部的私密性与安全性
    5.3 道路系统的多样性
        5.3.1 连接城市立体交通,增强公共交通到居住区的可达性
        5.3.2 居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层级设计
        5.3.3 生活街道的复兴,鼓励慢行
    5.4 功能混合性
        5.4.1 混合城市公共设施
        5.4.2 混合多种商业功能
        5.4.3 混合城市新的生活方式
        5.4.4 混合不同的阶层的人群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国情之下的安全性与私密性设计
    6.1 从不同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的难题
        6.1.1 从使用者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难题
        6.1.2 从政府和房地产商角度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难题
        6.1.3 从城市角度看待居住区开放难题
    6.2 从各个层面协调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6.3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倡导居住区的开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毕业设计
学术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J]. 杨保军.  城市规划. 2016(12)
[2]走向开放的街区空间:社区空间私有化及其突破[J]. 侯利文.  学习与实践. 2016(05)
[3]北京当代MOMA 联接复合体[J]. 斯蒂文·霍尔,李虎,Iwan Baan,Shu He.  城市环境设计. 2013(06)
[4]中国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对比研究——兼论现代居住区的社区性不足[J]. 徐菊芬.  住宅科技. 2012(10)
[5]鲍赞巴克的设计理念与作品研究[J]. 胡珊,李军,杜安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6]阳光的影子——从建外SOHO中解读和反思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理论[J]. 季洁.  华中建筑. 2010(11)
[7]以连续性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J]. 荆子洋,张键.  建筑学报. 2006(04)
[8]“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 于泳,黎志涛.  规划师. 2006(02)
[9]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 缪朴.  时代建筑. 2004(05)
[10]适宜居住的街道[J]. 秦敏,卜菁华,林涛.  华中建筑. 2003(04)

博士论文
[1]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 朱怿.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D]. 王妍.北京建筑大学 2017
[2]开放街区式住区规划设计策略探析[D]. 郑悦.北京建筑大学 2016
[3]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 商宇航.大连理工大学 2015
[4]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D]. 王红卫.华南理工大学 2012
[5]街区型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刘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6]城市居住街区模式研究[D]. 王乐春.湖南大学 2010
[7]激发社区活力,创造邻里交往的良好街道空间[D]. 杨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8]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 于泳.东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03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03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9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