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云寺讲经堂无梁殿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20:40
无梁殿建筑是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样式,其显著特点是,建筑全部采用砖、瓦、石等非燃烧质地的建筑材料,不使用梁、柱、枋等传统的木质构件,结构非常奇特,这一特殊的建筑品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建造活动中长期探索的智慧结晶。位于陕西榆林的青云寺讲经堂,作为陕北地区现存最大无梁殿建筑,具有突出的研究价值。该文就讲经堂的平面、立面、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作为无梁殿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无梁殿建筑这一历史遗存,为相关保护与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重庆建筑. 2020年10期 第15-16页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讲经堂正立面图
讲经堂现存一层平面呈“回”字形,一层筒拱主体长约37.4m,进深15.5m,净跨度居然达到了7.8m,占地面积约为1115.52m2,内围是一个东西方向纵联式砌筑的筒拱,为了平衡拱顶给南北两侧墙带来的巨大侧推力,拱壁达到3.89m之厚(拱壁:拱顶下两侧的承重墙)。筒拱的四周围了38根巨大的砖柱,这些砖柱与大筒拱之间又用砖券连接,砖券和砖柱则形成了中间筒拱的38个扶壁拱,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环廊(图1)。2.2 讲经堂立面
首层屋顶瓦片以及瓦饰已经完全消失,原来瓦片的下方是2层仿木飞椽砖作,出檐约0.4m,出檐并不是很深。而在屋角处,砖作角梁向上翘起约30度,搭载在其上的砖作飞椽也一并向上起翘,使得整个讲经堂虽为砖砌却不失木作的灵活与生动。砖作飞椽再往下是一层砖作圆混砖檐,圆混砖檐再往下是一层搭载在砖作斗拱上的檐枋。檐枋由砖作五踩斗拱承托,斗拱间布置有花草状砖雕(我国古代斗拱的“踩”数等于出挑数乘以2加1,辅作数为出跳数加3)。每个处于转角位置的砖券上方都有一个砖作的扇形匾额,匾额内的字迹因风化腐蚀已无法辨认。所有砖券均为半圆形券,一券一伏,契形砖发券。讲经堂的四个立面均严格对称,建筑风格宏伟庄严,高大挺拔(图2、图3)。图3 讲经堂正立面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榆林青云寺讲经堂的保护及修缮[J]. 刘媛,郭婷. 建材与装饰. 2016(28)
本文编号:2907440
【文章来源】:重庆建筑. 2020年10期 第15-16页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讲经堂正立面图
讲经堂现存一层平面呈“回”字形,一层筒拱主体长约37.4m,进深15.5m,净跨度居然达到了7.8m,占地面积约为1115.52m2,内围是一个东西方向纵联式砌筑的筒拱,为了平衡拱顶给南北两侧墙带来的巨大侧推力,拱壁达到3.89m之厚(拱壁:拱顶下两侧的承重墙)。筒拱的四周围了38根巨大的砖柱,这些砖柱与大筒拱之间又用砖券连接,砖券和砖柱则形成了中间筒拱的38个扶壁拱,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环廊(图1)。2.2 讲经堂立面
首层屋顶瓦片以及瓦饰已经完全消失,原来瓦片的下方是2层仿木飞椽砖作,出檐约0.4m,出檐并不是很深。而在屋角处,砖作角梁向上翘起约30度,搭载在其上的砖作飞椽也一并向上起翘,使得整个讲经堂虽为砖砌却不失木作的灵活与生动。砖作飞椽再往下是一层砖作圆混砖檐,圆混砖檐再往下是一层搭载在砖作斗拱上的檐枋。檐枋由砖作五踩斗拱承托,斗拱间布置有花草状砖雕(我国古代斗拱的“踩”数等于出挑数乘以2加1,辅作数为出跳数加3)。每个处于转角位置的砖券上方都有一个砖作的扇形匾额,匾额内的字迹因风化腐蚀已无法辨认。所有砖券均为半圆形券,一券一伏,契形砖发券。讲经堂的四个立面均严格对称,建筑风格宏伟庄严,高大挺拔(图2、图3)。图3 讲经堂正立面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榆林青云寺讲经堂的保护及修缮[J]. 刘媛,郭婷. 建材与装饰. 2016(28)
本文编号:2907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0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