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型旅游景区微气候研究 ——以蜀南竹海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09 21:55
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户外的旅游活动也日益增多。在全球气候变化明显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的能耗问题也日趋严重,需要得到一定的重视。研究景区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微气候有利于减少能耗,提高人的舒适度,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健康和安全的环境,并且能够拓宽节能建筑设计的思路,最终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不同景观特色、不同地理位置所对应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点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限定于四川丘陵地区的旅游景区。通过阅读和整理国内外关于“微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的文献,从微气候分析、微气候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工作重点及研究成果:一、选取出四川丘陵地带的四个典型地区(宜宾、乐山、泸州和绵阳),根据其典型年的气象数据,对四个地区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风四个方面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出折线图,并对整个四川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二、对国内外微气候评价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典型微气候评价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根据四川丘陵地区的气候特征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微气候评价模型。本文选定简化后的WBGT...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川省地图(图中灰色阴影区为四川丘陵地区)
典型地区的月平均温度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数据自绘整理
典型地区的最冷月日平均温度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数据自绘整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筑架空高度及风向对行人区微气候的影响评估[J]. 刘建麟,牛建磊,张宇峰. 建筑科学. 2017(12)
[2]严寒地区广场微气候舒适度与参与人数相关性研究[J]. 金虹,崔鹏,乔梁. 建筑科学. 2017(10)
[3]湿热气候区城市露天开放性空间景观要素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研究[J]. 陈睿智,韩君伟. 城市建筑. 2017(01)
[4]中国重点旅游城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J]. 孔钦钦,葛全胜,席建超,郑景云. 地理研究. 2015(12)
[5]旅游环境舒适度评价及其时空分异——以杭州西湖为例[J]. 王国新,钱莉莉,陈韬,杨晓娜,许振晓,祝炜平. 生态学报. 2015(07)
[6]基于GIS的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精细化评估[J]. 邱粲,曹洁,林隆超,刘焕彬,张海波. 资源科学. 2013(12)
[7]基于室外风环境与热舒适度的城市设计改进策略——以北京西单商业街为例[J]. 史源,任超,吴恩融.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5)
[8]室外热环境指标的简化计算和应用研究[J]. 蔡子颖,韩素芹,张长春,姚青,黄鹤. 气象. 2011(06)
[9]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 吴普,席建超,葛全胜.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2)
[10]国外微气候舒适度研究简述及启示[J]. 陈睿智,董靓. 中国园林. 2009(11)
博士论文
[1]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D]. 陈睿智.西南交通大学 2013
[2]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林波荣.清华大学 2004
[3]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 杨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徽州传统聚落夏季户外热舒适度的实测分析[D]. 薛俊杰.安徽建筑大学 2015
[2]东北严寒地区村镇微气候分析与评价[D]. 张连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3]青藏高原住区微气候及调控方法研究[D]. 刘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寒冷地区城市的低能耗办公建筑设计策略[D]. 王敏.厦门大学 2009
[5]论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D]. 孔斌.四川大学 2007
[6]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D]. 李愉.重庆大学 2006
[7]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D]. 陈宇青.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7538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川省地图(图中灰色阴影区为四川丘陵地区)
典型地区的月平均温度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数据自绘整理
典型地区的最冷月日平均温度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数据自绘整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筑架空高度及风向对行人区微气候的影响评估[J]. 刘建麟,牛建磊,张宇峰. 建筑科学. 2017(12)
[2]严寒地区广场微气候舒适度与参与人数相关性研究[J]. 金虹,崔鹏,乔梁. 建筑科学. 2017(10)
[3]湿热气候区城市露天开放性空间景观要素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研究[J]. 陈睿智,韩君伟. 城市建筑. 2017(01)
[4]中国重点旅游城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J]. 孔钦钦,葛全胜,席建超,郑景云. 地理研究. 2015(12)
[5]旅游环境舒适度评价及其时空分异——以杭州西湖为例[J]. 王国新,钱莉莉,陈韬,杨晓娜,许振晓,祝炜平. 生态学报. 2015(07)
[6]基于GIS的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精细化评估[J]. 邱粲,曹洁,林隆超,刘焕彬,张海波. 资源科学. 2013(12)
[7]基于室外风环境与热舒适度的城市设计改进策略——以北京西单商业街为例[J]. 史源,任超,吴恩融.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5)
[8]室外热环境指标的简化计算和应用研究[J]. 蔡子颖,韩素芹,张长春,姚青,黄鹤. 气象. 2011(06)
[9]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 吴普,席建超,葛全胜.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2)
[10]国外微气候舒适度研究简述及启示[J]. 陈睿智,董靓. 中国园林. 2009(11)
博士论文
[1]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D]. 陈睿智.西南交通大学 2013
[2]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林波荣.清华大学 2004
[3]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 杨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徽州传统聚落夏季户外热舒适度的实测分析[D]. 薛俊杰.安徽建筑大学 2015
[2]东北严寒地区村镇微气候分析与评价[D]. 张连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3]青藏高原住区微气候及调控方法研究[D]. 刘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寒冷地区城市的低能耗办公建筑设计策略[D]. 王敏.厦门大学 2009
[5]论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D]. 孔斌.四川大学 2007
[6]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D]. 李愉.重庆大学 2006
[7]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D]. 陈宇青.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7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0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