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旧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昆山市正仪片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2 05:17
城市旧区更新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015年进入公众视野的“城市双修”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新常态下适应存量规划、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的全新理论,为我国城市旧区更新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本文对“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旧区更新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试图寻求城市旧区可持续性更新之路。论文首先从城市旧区面临的问题以及多方诉求阐明“城市双修”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在研读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城市双修”的内涵,明晰了“城市双修”应包括生态修复、以基础设施完配为核心的功能修补,以“拆除违章建筑、空间环境、景观风貌”为核心的空间修补和以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网络构建为主的社会修补。因此,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空间修补与社会修补四个维度共同组成了城市旧区更新的主体框架。论文还结合昆山市正仪片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正仪片区更新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前文策略框架为指引,提出了针对该片区的更新策略,验证了城市双修理论对旧区更新的实践价值。
【文章来源】: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旧区更新成为“存量规划”主要路径
1.1.2 城市旧区问题频发
1.1.3 “城市双修”理念亟待探索研究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城市旧区
1.3.2 城市双修
1.3.3 更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双修”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动态
2.1.2 国外研究动态
2.2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动态
2.2.2 国外研究动态
2.3 其他相关理论借鉴
2.3.1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2.3.2 新陈代谢学派
2.3.3 拼贴城市
2.3.4 城市触媒理论
2.3.5 嵌入式城市设计理论
2.4 案例借鉴
2.4.1 案例背景
2.4.2 更新模式
2.4.3 主要内容
2.4.4 启示与思考
第三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旧区更新理论解析
3.1 城市双修理念
3.1.1 传统旧区更新的问题
3.1.2 新时代下旧区更新的需求
3.1.3 城市双修理念
3.2 城市双修理念对旧区更新的影响
3.2.1 规划建设
3.2.2 社会治理
3.2.3 文化传承
3.3 对旧区更新的新理解
3.3.1 价值取向
3.3.2 参与主体
3.3.3 更新方式
3.3.4 规划设计方法
3.4 旧区更新的要素
3.4.1 生态修复相关要素
3.4.2 功能修补相关要素
3.4.3 空间修补相关要素
3.4.4 社会修补相关要素
第四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旧区更新策略
4.1 旧区更新的总体框架
4.1.1 更新目标
4.1.2 更新思路
4.1.3 更新原则
4.1.4 更新框架
4.2 生态修复策略
4.2.1 生态引领规划建设
4.2.2 自然基地与生态格局
4.2.3 生态资源禀赋的运营
4.3 功能修补策略
4.3.1 交通网络的联通织补
4.3.2 活力功能业态的植入
4.3.3 公共配套设施的填补
4.4 空间修补策略
4.4.1 空间结构的营造
4.4.2 分区引导斑块肌理形态
4.4.3 特色空间的修补
4.5 社会修补策略
4.5.1 塑造人文社区
4.5.2 社会治理机制修复
4.5.3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第五章 昆山正仪片区更新的基础和问题
5.1 区域发展情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历史沿革
5.1.3 建设情况概要
5.2 旧区更新基础
5.2.1 景观风貌
5.2.2 功能配套
5.2.3 文化遗存
5.2.4 生活方式
5.3 更新的影响因素
5.3.1 周边地区影响
5.3.2 政府行政干预
5.4 旧区更新的问题
5.4.1 人员复杂,管理缺位
5.4.2 老街格局完整,文化资源需活化
5.4.3 空间品质不高,环境品质需改善
5.4.4 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需提升
5.4.5 绿化指标偏少,水绿体系需织补
第六章 昆山正仪片区更新策略
6.1 更新的目标与定位
6.1.1 发展目标
6.1.2 发展定位
6.2 更新重点
6.2.1 完配
6.2.2 织绿
6.2.3 传承
6.2.4 修补
6.3 生态修复策略
6.3.1 坚持生态引领的旧区规划建设
6.3.2 修复自然基底与生态格局
6.3.3 植入“大闸蟹”要素打造生态品牌
6.4 功能修补策略
6.4.1 交通网络的修复
6.4.2 植入定制化活力功能
6.4.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植入
6.5 空间修补策略
6.5.1 修复“两轴三片、T型延展”的空间格局
6.5.2 分区域塑造片区形态肌理
6.5.3 特色空间风貌的重塑
6.6 社会修补策略
6.6.1 塑造人文社区
6.6.2 社会治理机制修复
6.6.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 陶红艳. 职业教育研究. 2017(12)
[2]城市双修背景下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规划体系构建与实践[J]. 杨毅栋,洪田芬.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5)
[3]东北三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 黄蕊,侯丹. 当代经济研究. 2017(10)
[4]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J]. 城市规划通讯. 2017(14)
[5]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探讨:基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的视角[J]. 沈清基.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4)
[6]“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以宁夏中卫为例[J]. 田名川,王哲. 中外建筑. 2017(07)
[7]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及其“修补”方法[J]. 杨贵庆. 城乡规划. 2017(03)
[8]基于产业与文化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以《浙江青田石雕小镇景观风貌规划》为例[J]. 何苏明,蒋跃庭,赵华勤. 小城镇建设. 2017(06)
[9]浅议产业园地区的“城市双修”[J]. 潘珂. 低碳世界. 2017(13)
[10]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 杜立柱,杨韫萍,刘喆,刘珺. 规划师. 2017(03)
博士论文
[1]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D]. 林仲煜.重庆大学 2009
[2]阶层文化的冲突与整合[D]. 刘军.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平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研究综合论述[D]. 杨大鹏.青岛理工大学 2017
[2]基于失落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风貌重塑研究[D]. 孙凯.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存量开发导向下旧城片区更新策略研究[D]. 欧阳卓.长安大学 2016
[4]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安康东关片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 拜荔州.长安大学 2017
[5]“城市修补”理念下特色小城镇旅游适应性更新研究[D]. 徐晓曦.东南大学 2016
[6]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D]. 李宗凯.安徽大学 2016
[7]走向多元合作:城市机制理论视角下我国旧城更新研究[D]. 王婷婷.山东大学 2016
[8]“扎根”:台湾社区营造中的文化认同构建[D]. 李雯雯.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近现代成都旧城文脉空间演变及当代有机建构策略[D]. 赵明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10]城市触媒视角下台南安平历史街区的活化策略研究[D]. 潘斯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31201
【文章来源】: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旧区更新成为“存量规划”主要路径
1.1.2 城市旧区问题频发
1.1.3 “城市双修”理念亟待探索研究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城市旧区
1.3.2 城市双修
1.3.3 更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双修”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动态
2.1.2 国外研究动态
2.2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动态
2.2.2 国外研究动态
2.3 其他相关理论借鉴
2.3.1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2.3.2 新陈代谢学派
2.3.3 拼贴城市
2.3.4 城市触媒理论
2.3.5 嵌入式城市设计理论
2.4 案例借鉴
2.4.1 案例背景
2.4.2 更新模式
2.4.3 主要内容
2.4.4 启示与思考
第三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旧区更新理论解析
3.1 城市双修理念
3.1.1 传统旧区更新的问题
3.1.2 新时代下旧区更新的需求
3.1.3 城市双修理念
3.2 城市双修理念对旧区更新的影响
3.2.1 规划建设
3.2.2 社会治理
3.2.3 文化传承
3.3 对旧区更新的新理解
3.3.1 价值取向
3.3.2 参与主体
3.3.3 更新方式
3.3.4 规划设计方法
3.4 旧区更新的要素
3.4.1 生态修复相关要素
3.4.2 功能修补相关要素
3.4.3 空间修补相关要素
3.4.4 社会修补相关要素
第四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旧区更新策略
4.1 旧区更新的总体框架
4.1.1 更新目标
4.1.2 更新思路
4.1.3 更新原则
4.1.4 更新框架
4.2 生态修复策略
4.2.1 生态引领规划建设
4.2.2 自然基地与生态格局
4.2.3 生态资源禀赋的运营
4.3 功能修补策略
4.3.1 交通网络的联通织补
4.3.2 活力功能业态的植入
4.3.3 公共配套设施的填补
4.4 空间修补策略
4.4.1 空间结构的营造
4.4.2 分区引导斑块肌理形态
4.4.3 特色空间的修补
4.5 社会修补策略
4.5.1 塑造人文社区
4.5.2 社会治理机制修复
4.5.3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第五章 昆山正仪片区更新的基础和问题
5.1 区域发展情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历史沿革
5.1.3 建设情况概要
5.2 旧区更新基础
5.2.1 景观风貌
5.2.2 功能配套
5.2.3 文化遗存
5.2.4 生活方式
5.3 更新的影响因素
5.3.1 周边地区影响
5.3.2 政府行政干预
5.4 旧区更新的问题
5.4.1 人员复杂,管理缺位
5.4.2 老街格局完整,文化资源需活化
5.4.3 空间品质不高,环境品质需改善
5.4.4 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需提升
5.4.5 绿化指标偏少,水绿体系需织补
第六章 昆山正仪片区更新策略
6.1 更新的目标与定位
6.1.1 发展目标
6.1.2 发展定位
6.2 更新重点
6.2.1 完配
6.2.2 织绿
6.2.3 传承
6.2.4 修补
6.3 生态修复策略
6.3.1 坚持生态引领的旧区规划建设
6.3.2 修复自然基底与生态格局
6.3.3 植入“大闸蟹”要素打造生态品牌
6.4 功能修补策略
6.4.1 交通网络的修复
6.4.2 植入定制化活力功能
6.4.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植入
6.5 空间修补策略
6.5.1 修复“两轴三片、T型延展”的空间格局
6.5.2 分区域塑造片区形态肌理
6.5.3 特色空间风貌的重塑
6.6 社会修补策略
6.6.1 塑造人文社区
6.6.2 社会治理机制修复
6.6.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 陶红艳. 职业教育研究. 2017(12)
[2]城市双修背景下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规划体系构建与实践[J]. 杨毅栋,洪田芬.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5)
[3]东北三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 黄蕊,侯丹. 当代经济研究. 2017(10)
[4]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J]. 城市规划通讯. 2017(14)
[5]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探讨:基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的视角[J]. 沈清基.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4)
[6]“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以宁夏中卫为例[J]. 田名川,王哲. 中外建筑. 2017(07)
[7]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及其“修补”方法[J]. 杨贵庆. 城乡规划. 2017(03)
[8]基于产业与文化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以《浙江青田石雕小镇景观风貌规划》为例[J]. 何苏明,蒋跃庭,赵华勤. 小城镇建设. 2017(06)
[9]浅议产业园地区的“城市双修”[J]. 潘珂. 低碳世界. 2017(13)
[10]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 杜立柱,杨韫萍,刘喆,刘珺. 规划师. 2017(03)
博士论文
[1]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D]. 林仲煜.重庆大学 2009
[2]阶层文化的冲突与整合[D]. 刘军.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平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研究综合论述[D]. 杨大鹏.青岛理工大学 2017
[2]基于失落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风貌重塑研究[D]. 孙凯.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存量开发导向下旧城片区更新策略研究[D]. 欧阳卓.长安大学 2016
[4]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安康东关片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 拜荔州.长安大学 2017
[5]“城市修补”理念下特色小城镇旅游适应性更新研究[D]. 徐晓曦.东南大学 2016
[6]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D]. 李宗凯.安徽大学 2016
[7]走向多元合作:城市机制理论视角下我国旧城更新研究[D]. 王婷婷.山东大学 2016
[8]“扎根”:台湾社区营造中的文化认同构建[D]. 李雯雯.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近现代成都旧城文脉空间演变及当代有机建构策略[D]. 赵明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10]城市触媒视角下台南安平历史街区的活化策略研究[D]. 潘斯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31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3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