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视知觉偏好下以山体为背景的建筑群体轮廓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22:04
  山景要素是我国许多城市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由于快速发展的压力迫使城市需要一定的建筑密度和单位容量以保证功能的集聚和运行的效率,进而引发建筑高度的不断攀升,遂导致建筑群体与山景要素之间由原来和谐共融的关系逐渐演化成为威胁、对峙甚至是破坏。近年来,随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的提出,以及“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对城市中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山体为背景的建筑群体轮廓线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真实场景的照片样本出发,以公众偏好值作为评价标准、以刺激感与愉悦感两项指标作为环境知觉变量的衡量标准,依托公众视知觉偏好调查搜集数据。通过定性分析方式探求公众偏好与环境知觉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公众所感知到较高的愉悦度会关联较高的偏好值;同时刺激度与愉悦度呈现较高的负相关,即较高的刺激度会导致较低的愉悦度。进而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探究公众偏好与建筑群体轮廓线量化控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l山:l总长”指标与“建筑轮廓最高峰较大的底角tan值”指标对公众偏好值产生较强影响,建议作为影响公众偏好值的一级优选量化控制指标;“建筑轮廓高于山体轮廓的...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知觉偏好下以山体为背景的建筑群体轮廓控制研究


感染力网格(Affectgrid)图

照片,视廊,模拟景观,虚拟场景


图 1-3. 虚拟场景模拟景观视廊个数 图 1-4. 天际景观真实场景照片(图 1-3 资料来源:徐磊青,周峰,吴人韦. 山景城市天际线的偏好与景观知觉——建筑高度与视廊数量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3(10):46-52.)(图 1-4 资料来源: http://m2.quanjing.com/2m/mf062/mf855-03254649.jpg)

照片,真实场景,景观,视廊


图 1-3. 虚拟场景模拟景观视廊个数 图 1-4. 天际景观真实场景照片(图 1-3 资料来源:徐磊青,周峰,吴人韦. 山景城市天际线的偏好与景观知觉——建筑高度与视廊数量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3(10):46-52.)(图 1-4 资料来源: http://m2.quanjing.com/2m/mf062/mf855-03254649.jp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护山体背景景观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及其实现技术[J]. 钮心毅,宋小冬,陈晨.  上海城市规划. 2014(05)
[2]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J]. 曹迎春,张玉坤.  城市问题. 2013(12)
[3]山景城市天际线的偏好与景观知觉:建筑高度与视廊数量的影响[J]. 徐磊青,周峰,吴人韦.  中国园林. 2013(10)
[4]基于眺望评价模型的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研究——以香港为例[J]. 杨俊宴,潘奕巍,史北祥.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5)
[5]基于视觉影响的城市天际线定量分析方法[J]. 钮心毅,李凯克.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3)
[6]从视觉偏好研究:一种理解景观感知的方法[J]. 帕特里克·米勒,刘滨谊,唐真.  中国园林. 2013(05)
[7]语义分析法在城市色彩规划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 顾红男,李明.  福建建筑. 2013(04)
[8]城市天际线美学定量评价方法初探——以武汉沿江大道天际线为例[J]. 黄立,罗文静.  建筑学报. 2011(S2)
[9]CBD天际线之新视野[J]. 廖维,徐燊.  华中建筑. 2011(09)
[10]基于GIS技术的北固山-云台山滨江城市天际线设计浅析[J]. 史健洁,耿金文,马强.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硕士论文
[1]基于SD法和分形理论的传统古建聚落空间环境效果研究[D]. 郭雯雯.合肥工业大学 2014
[2]基于3DCM的城市天际线提取与评价研究[D]. 吕亚霓.西北大学 2012
[3]基于分形理论的V形街道天际轮廓线模拟生成研究[D]. 王星.南京大学 2012
[4]基于SD法的城市空间感知研究[D]. 张昀.同济大学 2008
[5]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 李晓峰.天津大学 2007
[6]天际线解读[D]. 王笑凯.华中科技大学 2004
[7]山地城市线形景观分析[D]. 代劼.重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32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32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