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9 03:38
某工程位于南京栖霞区,开挖面积约4 230 m~2,属于深基坑。场地属丘岗和岗间洼地地貌单元,南侧临近高出地面15.0 m的岩体山坡,北侧部分区段填土较厚,土质较差,地下水丰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保证基坑本身以及周边环境安全重要措施。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监测数据分析,验证该基坑支护设计的合理有效性,为类似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智能城市. 2020年20期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图1 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1) 基坑AB、CD、DE段,坑边距红线有足够的距离,采用自然放坡,坡面挂网喷浆支护形式,放坡坡面进行挂网喷浆的支护形式,分段喷射2次,混凝土表面设置双向钢筋网,且混凝土至少采用C20的强度等级,水泥应采用42.5的强度等级,碎石颗粒的最大直径不应大于15 mm,混凝土的喷射压力宜控制在0.3~0.5 MPa。喷射混凝土宜多段作业,在同一个区段内混凝土的喷射顺序宜从下往上喷射,在喷射混凝土终凝时间超过2 h后,再喷水进行养护,而且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至少3 d,且不宜超过7 d。开挖坡面的上段和下段的钢筋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300 mm,如图2所示。(2) BB’、B’C段,距山体较近,采用灌注桩+锚索支护形式;灌注桩排桩结构收到边坡的侧向土压力,该侧向土压力由桩体承受,部分土压力通过排桩的腰梁传递到预应力锚杆;冠梁和腰梁增强灌注排桩的整体稳定性,限制岩土体整体坍塌;排桩、冠梁、腰梁以及锚杆共同作用形成支护整体,提高支护结构刚度,维护基坑稳定[2-3]。灌注桩排桩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36 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混凝土应改持续浇灌,灌注桩的浇注时间应小于混凝土的初始凝固时间。锚索采用钻孔式施工,孔径Φ150,采用“三桩两锚”布置形式,如图3所示。
(2) BB’、B’C段,距山体较近,采用灌注桩+锚索支护形式;灌注桩排桩结构收到边坡的侧向土压力,该侧向土压力由桩体承受,部分土压力通过排桩的腰梁传递到预应力锚杆;冠梁和腰梁增强灌注排桩的整体稳定性,限制岩土体整体坍塌;排桩、冠梁、腰梁以及锚杆共同作用形成支护整体,提高支护结构刚度,维护基坑稳定[2-3]。灌注桩排桩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36 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混凝土应改持续浇灌,灌注桩的浇注时间应小于混凝土的初始凝固时间。锚索采用钻孔式施工,孔径Φ150,采用“三桩两锚”布置形式,如图3所示。(3) EF段采用悬臂桩支护形式,悬臂支撑结构通过悬臂桩在基坑内的埋入深度和桩体本身抗弯强度来支撑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安全性。(4) FG段采用双排桩支护形式,双排桩支护是由两排钢筋混凝土桩平行设置,并在两排桩的桩顶连接混凝土梁,由此组成空间支撑结构。空间支撑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侧向位移较小,且无须再设置横向支撑了,因此施工安全方便且施工速度较快。在桩顶用连系梁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支护结构体系,可以限制支护结构变形[4]。(5) GA段采用放坡土钉墙支护形式;土钉墙分层分段地开挖,且在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强度超过设计强度的75%后,开始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并进行下层土钉墙的施工,土钉墙的每层开挖高度根据土钉的垂直间距计算确定,且不得过度超挖;土钉墙的开挖长度根据土体情况现场确定,在保证土体自稳不坍塌的情况下结合施工流程确定。(6) 基坑内排水采用“明沟加集水坑”的方式;坡顶设置“截水沟”排水系统进行截水,及时排除雨水及地面流水;此工程施工时间有可能碰到雨季,由于南京雨水较多,此时需要及时排除雨水,避免发生事故。
本文编号:2944929
【文章来源】:智能城市. 2020年20期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图1 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1) 基坑AB、CD、DE段,坑边距红线有足够的距离,采用自然放坡,坡面挂网喷浆支护形式,放坡坡面进行挂网喷浆的支护形式,分段喷射2次,混凝土表面设置双向钢筋网,且混凝土至少采用C20的强度等级,水泥应采用42.5的强度等级,碎石颗粒的最大直径不应大于15 mm,混凝土的喷射压力宜控制在0.3~0.5 MPa。喷射混凝土宜多段作业,在同一个区段内混凝土的喷射顺序宜从下往上喷射,在喷射混凝土终凝时间超过2 h后,再喷水进行养护,而且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至少3 d,且不宜超过7 d。开挖坡面的上段和下段的钢筋网搭接长度不宜小于300 mm,如图2所示。(2) BB’、B’C段,距山体较近,采用灌注桩+锚索支护形式;灌注桩排桩结构收到边坡的侧向土压力,该侧向土压力由桩体承受,部分土压力通过排桩的腰梁传递到预应力锚杆;冠梁和腰梁增强灌注排桩的整体稳定性,限制岩土体整体坍塌;排桩、冠梁、腰梁以及锚杆共同作用形成支护整体,提高支护结构刚度,维护基坑稳定[2-3]。灌注桩排桩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36 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混凝土应改持续浇灌,灌注桩的浇注时间应小于混凝土的初始凝固时间。锚索采用钻孔式施工,孔径Φ150,采用“三桩两锚”布置形式,如图3所示。
(2) BB’、B’C段,距山体较近,采用灌注桩+锚索支护形式;灌注桩排桩结构收到边坡的侧向土压力,该侧向土压力由桩体承受,部分土压力通过排桩的腰梁传递到预应力锚杆;冠梁和腰梁增强灌注排桩的整体稳定性,限制岩土体整体坍塌;排桩、冠梁、腰梁以及锚杆共同作用形成支护整体,提高支护结构刚度,维护基坑稳定[2-3]。灌注桩排桩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36 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混凝土应改持续浇灌,灌注桩的浇注时间应小于混凝土的初始凝固时间。锚索采用钻孔式施工,孔径Φ150,采用“三桩两锚”布置形式,如图3所示。(3) EF段采用悬臂桩支护形式,悬臂支撑结构通过悬臂桩在基坑内的埋入深度和桩体本身抗弯强度来支撑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安全性。(4) FG段采用双排桩支护形式,双排桩支护是由两排钢筋混凝土桩平行设置,并在两排桩的桩顶连接混凝土梁,由此组成空间支撑结构。空间支撑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侧向位移较小,且无须再设置横向支撑了,因此施工安全方便且施工速度较快。在桩顶用连系梁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支护结构体系,可以限制支护结构变形[4]。(5) GA段采用放坡土钉墙支护形式;土钉墙分层分段地开挖,且在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强度超过设计强度的75%后,开始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并进行下层土钉墙的施工,土钉墙的每层开挖高度根据土钉的垂直间距计算确定,且不得过度超挖;土钉墙的开挖长度根据土体情况现场确定,在保证土体自稳不坍塌的情况下结合施工流程确定。(6) 基坑内排水采用“明沟加集水坑”的方式;坡顶设置“截水沟”排水系统进行截水,及时排除雨水及地面流水;此工程施工时间有可能碰到雨季,由于南京雨水较多,此时需要及时排除雨水,避免发生事故。
本文编号:2944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4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