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控制指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6 08:07
当今我国城市发展与多模式区域交通水平提升紧密相关,提高交通的全程出行效率并依托交通优势度实现综合性城市功能价值对于作为衔接、耦合界面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及邻接区非常重要。但在枢纽与邻接区的协同进程中,由于两者各成体系,受到来自不同空间尺度要素的影响,且又存在内在的类型差异等原因,难以形成稳定的协同状态。本研究主要通过解析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多空间尺度下的影响要素以及多类型中的特征差异来制定枢纽与邻接区的协同规划控制策略,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及控制指标引导枢纽与邻接区达到理想的协同目标。本文以节点-场所模型为基础理论,将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的相对平衡关系定义为协同状态,对我国17个典型的枢纽与邻接区的现状协同状态进行评价并确定不同协同水平的枢纽类型。以协同学和控制论的方法解析枢纽与邻接区系统内部控制指标的作用机制,确定“城市层面”的导控策略与“枢纽层面”的控制指标,通过系统方法和动力学方法确定了“枢纽层面”的序参量,对枢纽与邻接区进行分层次、分类型、分主次的整体控制,提出了控制指标具体的实施方法,并以成都站为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本文通过17个样本枢纽的现状研究确定了3个枢纽协同类...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功能功能(来源:作者绘制)
图 2-2 枢纽对邻接区影响程度随距离衰减示意图(来源:作者绘制)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对邻接区的土地利用和开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最终变为一般城市地力所替代。且邻接区影响形态整体上呈现出圈层将邻接区划分为不同的同心圆环,各圈层由于能布局等都呈现出不同的开发特征与规律。
图 2-3 高铁枢纽邻接区的圈层结构模式Stadtentwicklung durch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表 2-1 枢纽站点与可达性相关的发展区域特征对圈层 第二圈层 第三影响;min;或大众运输工间接影响;<15 min;复合的交通方式间接>15复合功能(商业、商公等)高级功能布局备选布局区域;与枢纽相关性强功能功能殊地高 高 视具高 高 一般icklung durch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ehr》[17])n(2002)认为铁路客站同时作为运输网络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点地区规划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宋文杰,史煜瑾,朱青,张文新,丁俊翔. 经济地理. 2016(10)
[2]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构成及强度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国内外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解析和规划思考[J]. 崔叙,沈中伟,毛菲. 规划师. 2015(S2)
[3]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建设研究[J]. 王晶,陆化普. 城市交通. 2015(05)
[4]特大城市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功能互动关系——基于—基于节点-场所场所模型的扩展分析[J]. 胡晶,黄珂,王昊. 城市交通. 2015(05)
[5]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关键用地指标研究[J]. 李传成,杨依林,周希霖,廖昊宇. 规划师. 2015(09)
[6]TOD概念的发展及其中国化[J]. 李珽,史懿亭,符文颖.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3)
[7]基于“节点—场所”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J]. 王成芳,孙一民,张春阳,黄烨勍,李敏稚. 规划师. 2014(10)
[8]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地区控制规划探索[J]. 季松,段进. 规划师. 2014(09)
[9]多模式城市交通体系与方式间的转换[J]. 潘海啸.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6)
[10]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实证剖析——以广州市为例[J]. 王成芳,孙一民.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6)
博士论文
[1]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研究[D]. 付帅.重庆大学 2014
[2]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D]. 王成芳.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客运需求预测方法与模型研究[D]. 沈瑞光.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城市风貌协同优化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 王敏.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协调规划理论研究[D]. 齐一鸣.西南交通大学 2011
[6]基于公共安全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运一体模式研究[D]. 刘艳辉.天津大学 2010
[7]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协同的大系统研究[D]. 龙妍.华中科技大学 2009
[8]城市客运枢纽换乘组织关键问题研究[D]. 王建聪.北京交通大学 2007
[9]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理论研究[D]. 姚凤金.北京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模式研究[D]. 孙宇.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中新广州知识城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与控制研究[D]. 徐臻.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思家.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大型铁路客站与邻接区规划要素互动关系研究[D]. 张晓宇.西南交通大学 2016
[5]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 刘震宇.兰州交通大学 2016
[6]欧洲新型火车站设计趋势研究[D]. 杨翌晨.沈阳建筑大学 2015
[7]高铁新区用地规划指标问题研究[D]. 袁园.武汉理工大学 2014
[8]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控制指标研究[D]. 郭瑞明.南京农业大学 2014
[9]我国高铁枢纽站区开发的影响因素与功能类型研究[D]. 林辰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
[10]高速铁路站点周边地区规划与开发研究[D]. 朱锋.苏州科技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020439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功能功能(来源:作者绘制)
图 2-2 枢纽对邻接区影响程度随距离衰减示意图(来源:作者绘制)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对邻接区的土地利用和开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最终变为一般城市地力所替代。且邻接区影响形态整体上呈现出圈层将邻接区划分为不同的同心圆环,各圈层由于能布局等都呈现出不同的开发特征与规律。
图 2-3 高铁枢纽邻接区的圈层结构模式Stadtentwicklung durch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表 2-1 枢纽站点与可达性相关的发展区域特征对圈层 第二圈层 第三影响;min;或大众运输工间接影响;<15 min;复合的交通方式间接>15复合功能(商业、商公等)高级功能布局备选布局区域;与枢纽相关性强功能功能殊地高 高 视具高 高 一般icklung durch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ehr》[17])n(2002)认为铁路客站同时作为运输网络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点地区规划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宋文杰,史煜瑾,朱青,张文新,丁俊翔. 经济地理. 2016(10)
[2]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构成及强度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国内外大城市铁路客站邻接区用地解析和规划思考[J]. 崔叙,沈中伟,毛菲. 规划师. 2015(S2)
[3]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建设研究[J]. 王晶,陆化普. 城市交通. 2015(05)
[4]特大城市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功能互动关系——基于—基于节点-场所场所模型的扩展分析[J]. 胡晶,黄珂,王昊. 城市交通. 2015(05)
[5]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关键用地指标研究[J]. 李传成,杨依林,周希霖,廖昊宇. 规划师. 2015(09)
[6]TOD概念的发展及其中国化[J]. 李珽,史懿亭,符文颖.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3)
[7]基于“节点—场所”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J]. 王成芳,孙一民,张春阳,黄烨勍,李敏稚. 规划师. 2014(10)
[8]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地区控制规划探索[J]. 季松,段进. 规划师. 2014(09)
[9]多模式城市交通体系与方式间的转换[J]. 潘海啸.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6)
[10]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实证剖析——以广州市为例[J]. 王成芳,孙一民.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6)
博士论文
[1]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研究[D]. 付帅.重庆大学 2014
[2]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D]. 王成芳.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客运需求预测方法与模型研究[D]. 沈瑞光.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城市风貌协同优化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 王敏.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协调规划理论研究[D]. 齐一鸣.西南交通大学 2011
[6]基于公共安全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运一体模式研究[D]. 刘艳辉.天津大学 2010
[7]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协同的大系统研究[D]. 龙妍.华中科技大学 2009
[8]城市客运枢纽换乘组织关键问题研究[D]. 王建聪.北京交通大学 2007
[9]旅客综合枢纽运输协调理论研究[D]. 姚凤金.北京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模式研究[D]. 孙宇.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中新广州知识城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与控制研究[D]. 徐臻.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张思家.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大型铁路客站与邻接区规划要素互动关系研究[D]. 张晓宇.西南交通大学 2016
[5]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 刘震宇.兰州交通大学 2016
[6]欧洲新型火车站设计趋势研究[D]. 杨翌晨.沈阳建筑大学 2015
[7]高铁新区用地规划指标问题研究[D]. 袁园.武汉理工大学 2014
[8]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控制指标研究[D]. 郭瑞明.南京农业大学 2014
[9]我国高铁枢纽站区开发的影响因素与功能类型研究[D]. 林辰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
[10]高速铁路站点周边地区规划与开发研究[D]. 朱锋.苏州科技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020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02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