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景迈山与勐海县茶区村落景观格局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19:50
文章通过GIS分析结合现场踏查工作手段,用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和分形维数等6个景观指数,对澜沧县景迈山(景迈、芒景)和勐海县(章朗、关双、贺开、贺松、老班章、老曼峨、那卡)共计9个茶区村落的景观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9个村落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地、茶林/茶园、人工林和天然林为主。耕地、茶林/茶园和天然林之和占到各村面积的3/4以上。所有村落均具有茶文化景观的背景。而9个村落呈现4类景观格局:带谱格局、镶嵌格局、带谱镶嵌混合格局和单一类型土地利用优势格局。景观呈带谱格局的村落具有较好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留有野生茶树和大型野生动物,未来应长期保证其景观格局稳定。在景观呈镶嵌格局的村落,应限制人类活动对天然林和耕地斑块的干预强度或方式,局部恢复其带谱结构。这有益于其自然价值的提升恢复,从而避免茶区村落的文化景观转化为单一人工化土地利用类型景观。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5(05)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和9个村落空间位置(来源:谷歌地图)
数据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对每个村落的非建设用地斑块参考林班信息分成4类:耕地、茶林/茶园、人工林和天然林。在土地利用二级分类中,茶林/茶园也被归为“人工林”,即以茶为优势树种的人工林。考虑茶林/茶园在此类文化景观中的重要性,将其单独视为一类。而下文中的“人工林”指优势树种非茶的人工林。实地调查反映,在研究区域内通常为单一速生桉树、西南桦、杨树和杉木林。对各村落中的上述4类斑块使用要素融合工具,分别计算每类斑块的面积,及其在非建设用地总面积中的占比。再将每类斑块分别按空间拓扑关系炸开多边形,分别计算每个类别的斑块个数以及每个斑块的面积和周长。以上矢量要素操作均在Arc Map 10.5.1(Redlands,2017)中完成。景观指数是可以扼要地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量化指标[26]。根据前人工作的经验,选取如表1所示景观指数开展对9个村落景观格局特征的量化研究。其中,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分形维数(FD)值的计算在Matlab R2016a(Natick,2016)中完成。
由图3可见,4个村落周围都有大面积的树林,但仅在芒景村和贺开村附近有大面积清晰可见的茶林/茶园。图3 4个村落航拍照片(来源: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文化与民族植物学[J]. 裴盛基. 科学. 2019(02)
[2]红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研究[J]. 丁剑宏,尹龙,师小宁,段兴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3]世界遗产视野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价值探究[J]. 陈耀华,张欧. 热带地理. 2015(04)
[4]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文化景观保护策略——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J]. 邹怡情. 中国文化遗产. 2015(02)
[5]云南景迈山古茶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仝佳音,录丽平,马玉清,吕才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5)
[6]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 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 生态学报. 2014(12)
[7]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8]云南景迈山和六大茶山古茶园土壤养分分析[J]. 李友勇,王家金,孙雪梅,刘本英,汪云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3)
[9]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J]. 孙雪梅,黄玫,刘本英,李友勇,宋维希,马玲,汪云刚,王平盛.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5)
[10]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J]. 何露,闵庆文,袁正. 资源科学. 2011(06)
硕士论文
[1]滇藏茶马古道景洪段基诺山传统村落景观格局特征研究[D]. 田芸溪.西南林业大学 2018
[2]滇藏茶马古道景迈山片区景观格局及美学特征研究[D]. 袁西.西南林业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11981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5(05)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和9个村落空间位置(来源:谷歌地图)
数据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对每个村落的非建设用地斑块参考林班信息分成4类:耕地、茶林/茶园、人工林和天然林。在土地利用二级分类中,茶林/茶园也被归为“人工林”,即以茶为优势树种的人工林。考虑茶林/茶园在此类文化景观中的重要性,将其单独视为一类。而下文中的“人工林”指优势树种非茶的人工林。实地调查反映,在研究区域内通常为单一速生桉树、西南桦、杨树和杉木林。对各村落中的上述4类斑块使用要素融合工具,分别计算每类斑块的面积,及其在非建设用地总面积中的占比。再将每类斑块分别按空间拓扑关系炸开多边形,分别计算每个类别的斑块个数以及每个斑块的面积和周长。以上矢量要素操作均在Arc Map 10.5.1(Redlands,2017)中完成。景观指数是可以扼要地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量化指标[26]。根据前人工作的经验,选取如表1所示景观指数开展对9个村落景观格局特征的量化研究。其中,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分形维数(FD)值的计算在Matlab R2016a(Natick,2016)中完成。
由图3可见,4个村落周围都有大面积的树林,但仅在芒景村和贺开村附近有大面积清晰可见的茶林/茶园。图3 4个村落航拍照片(来源: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文化与民族植物学[J]. 裴盛基. 科学. 2019(02)
[2]红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研究[J]. 丁剑宏,尹龙,师小宁,段兴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3]世界遗产视野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价值探究[J]. 陈耀华,张欧. 热带地理. 2015(04)
[4]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文化景观保护策略——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J]. 邹怡情. 中国文化遗产. 2015(02)
[5]云南景迈山古茶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仝佳音,录丽平,马玉清,吕才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5)
[6]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 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 生态学报. 2014(12)
[7]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8]云南景迈山和六大茶山古茶园土壤养分分析[J]. 李友勇,王家金,孙雪梅,刘本英,汪云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3)
[9]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J]. 孙雪梅,黄玫,刘本英,李友勇,宋维希,马玲,汪云刚,王平盛.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5)
[10]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J]. 何露,闵庆文,袁正. 资源科学. 2011(06)
硕士论文
[1]滇藏茶马古道景洪段基诺山传统村落景观格局特征研究[D]. 田芸溪.西南林业大学 2018
[2]滇藏茶马古道景迈山片区景观格局及美学特征研究[D]. 袁西.西南林业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11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11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