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地区“九龙攒珠”类村落空间形态及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 18:57
巢湖地区因为其经济和交通的双重战略价值,使得这地方成为历代王朝的必争之地。元末明初,在政府的鼓动下,一场由各地迁移而来的移民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营建活动,他们在此地开辟家园,建造了融合当地文化的村落空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巢湖北岸的“九龙攒珠”类村落空间。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深入,皖中地区巢湖北岸的“九龙攒珠”类传统村落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它的出现填补了建筑史上关于皖中地区传统村落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皖中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传统气息。本文共分六个章节,采取从表层结构入手,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地域文化深入分析“九龙攒珠”类传统村落的产生原因,进而从点线面深度剖析其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文章重点以山门李这个传统村落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九龙攒珠”类村落的规划布局以及建筑特色。通过上述的分析,呼吁更多人重视和保护皖中地区这一特色的传统村落,并为皖中地区美丽乡村的规划提供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思想。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九龙攒珠”类村落成因及发展
2.1 “九龙攒珠”类村落概述
2.2 “九龙攒珠”类村落的产生原因
2.2.1 自然环境
2.2.2 历史沿革
2.2.3 人口迁移
2.2.4 生产生活条件
2.3 “九龙攒珠”村落的移民的来源
2.3.1 江西移民
2.3.2 皖南移民
2.3.3 军籍移民
2.3.4 板结户
2.4 “九龙攒珠”村落选址
2.4.1 村落选址原则
2.4.2 村落选址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龙攒珠”村落的整体空间布局
3.1 村落空间的概述
3.1.1 整体空间概念
3.1.2 整体空间要素
3.1.3 “九龙攒珠”村落的整体空间
3.2 “九龙攒珠”村落的整体环境空间布局形式
3.2.1 放射型村落
3.2.2 剪刀型村落
3.2.3 平行型村落
3.2.4 村落拓展
3.3 “九龙攒珠”村落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九龙攒珠”村落的空间构成分析
4.1 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4.2 村落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4.2.1 “点”——以水塘为中心构件核心空间
4.2.2 “线”——以街巷组织空间结构和方向
4.2.3 “面”——以群组构建完整空间格局
4.3 “九龙攒珠”村落的单体空间
4.3.1 建筑分类
4.3.2 平面布局
4.3.3 立面风格
4.4 “九龙攒珠”村落空间的意象性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九龙攒珠”在村落布局的应用——以山门李为例
5.1 山门李的村落概况
5.2 山门李的村落规划
5.2.1 街巷空间
5.2.2 排水系统
5.2.3 防御系统
5.3 民居建筑特色
5.3.1 入口空间
5.3.2 平面布局
5.3.3 建筑材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九龙攒珠”村落的反思及保护
6.1 “九龙攒珠”村落的价值
6.2 目前对“九龙攒珠”村落保护的现状
6.2.1 物质载体受损
6.2.2 村落环境破坏
6.2.3 人文景观流失
6.3 “九龙攒珠”村落的发展展望
6.3.1 物质空间形态层面上的保护
6.3.2 非物质空间形态层面上的保护
6.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作者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B:测绘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环巢湖区域开发及其影响[J]. 张安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0)
[2]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研究——以南昌市为例[J]. 田逢军. 经济地理. 2011(06)
[3]巢湖明初移民村落规划遗产与保护策略初探——以长临河地区为例[J]. 贾德恒. 中国住宅设施. 2009(12)
[4]潮汕民居对现代住宅的启示[J]. 胡冬冬,袁倩. 山西建筑. 2009(31)
[5]宋以前巢湖区域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陆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论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跨越性发展及其原因[J]. 张全明. 鄂州大学学报. 2006(01)
[7]传统边地聚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启示——解读云南和顺乡[J]. 童志勇,李晓丹. 新建筑. 2005(04)
[8]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J]. 陈恩虎. 巢湖学院学报. 2002(04)
[9]巢湖名源探略[J]. 金家年. 安徽史学. 1996(03)
[10]宋代人口浅谈[J]. 王曾瑜. 天津社会科学. 1984(06)
博士论文
[1]宋代人地关系研究[D]. 王丽歌.河北大学 2014
[2]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 杨定海.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 郭美锋.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 郭晓东.兰州大学 2007
[5]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赵之枫.清华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井陉县中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利用方式研究[D]. 崔寒.河北工程大学 2017
[2]重庆山地古镇风水选址评价研究[D]. 王秀.重庆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空间句法指导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空间研究[D]. 冯蕾成.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金朝白瓷研究[D]. 刘惠毓.南京大学 2016
[5]家族社会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D]. 孙亮.华中科技大学 2015
[6]古村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施静.苏州大学 2015
[7]陕县窑底地坑院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D]. 王璐娉.南京工业大学 2014
[8]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研究[D]. 夏璐.北京建筑大学 2013
[9]聚落形态的内部空间初探研究[D]. 林睿.浙江大学 2013
[10]土地流转背景下村镇社区住宅优化设计研究[D]. 李江迪.重庆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73895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九龙攒珠”类村落成因及发展
2.1 “九龙攒珠”类村落概述
2.2 “九龙攒珠”类村落的产生原因
2.2.1 自然环境
2.2.2 历史沿革
2.2.3 人口迁移
2.2.4 生产生活条件
2.3 “九龙攒珠”村落的移民的来源
2.3.1 江西移民
2.3.2 皖南移民
2.3.3 军籍移民
2.3.4 板结户
2.4 “九龙攒珠”村落选址
2.4.1 村落选址原则
2.4.2 村落选址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龙攒珠”村落的整体空间布局
3.1 村落空间的概述
3.1.1 整体空间概念
3.1.2 整体空间要素
3.1.3 “九龙攒珠”村落的整体空间
3.2 “九龙攒珠”村落的整体环境空间布局形式
3.2.1 放射型村落
3.2.2 剪刀型村落
3.2.3 平行型村落
3.2.4 村落拓展
3.3 “九龙攒珠”村落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九龙攒珠”村落的空间构成分析
4.1 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4.2 村落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4.2.1 “点”——以水塘为中心构件核心空间
4.2.2 “线”——以街巷组织空间结构和方向
4.2.3 “面”——以群组构建完整空间格局
4.3 “九龙攒珠”村落的单体空间
4.3.1 建筑分类
4.3.2 平面布局
4.3.3 立面风格
4.4 “九龙攒珠”村落空间的意象性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九龙攒珠”在村落布局的应用——以山门李为例
5.1 山门李的村落概况
5.2 山门李的村落规划
5.2.1 街巷空间
5.2.2 排水系统
5.2.3 防御系统
5.3 民居建筑特色
5.3.1 入口空间
5.3.2 平面布局
5.3.3 建筑材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九龙攒珠”村落的反思及保护
6.1 “九龙攒珠”村落的价值
6.2 目前对“九龙攒珠”村落保护的现状
6.2.1 物质载体受损
6.2.2 村落环境破坏
6.2.3 人文景观流失
6.3 “九龙攒珠”村落的发展展望
6.3.1 物质空间形态层面上的保护
6.3.2 非物质空间形态层面上的保护
6.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作者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B:测绘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环巢湖区域开发及其影响[J]. 张安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0)
[2]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研究——以南昌市为例[J]. 田逢军. 经济地理. 2011(06)
[3]巢湖明初移民村落规划遗产与保护策略初探——以长临河地区为例[J]. 贾德恒. 中国住宅设施. 2009(12)
[4]潮汕民居对现代住宅的启示[J]. 胡冬冬,袁倩. 山西建筑. 2009(31)
[5]宋以前巢湖区域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陆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论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跨越性发展及其原因[J]. 张全明. 鄂州大学学报. 2006(01)
[7]传统边地聚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启示——解读云南和顺乡[J]. 童志勇,李晓丹. 新建筑. 2005(04)
[8]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特点浅析[J]. 陈恩虎. 巢湖学院学报. 2002(04)
[9]巢湖名源探略[J]. 金家年. 安徽史学. 1996(03)
[10]宋代人口浅谈[J]. 王曾瑜. 天津社会科学. 1984(06)
博士论文
[1]宋代人地关系研究[D]. 王丽歌.河北大学 2014
[2]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 杨定海.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 郭美锋.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 郭晓东.兰州大学 2007
[5]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赵之枫.清华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井陉县中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利用方式研究[D]. 崔寒.河北工程大学 2017
[2]重庆山地古镇风水选址评价研究[D]. 王秀.重庆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空间句法指导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空间研究[D]. 冯蕾成.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金朝白瓷研究[D]. 刘惠毓.南京大学 2016
[5]家族社会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D]. 孙亮.华中科技大学 2015
[6]古村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施静.苏州大学 2015
[7]陕县窑底地坑院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D]. 王璐娉.南京工业大学 2014
[8]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研究[D]. 夏璐.北京建筑大学 2013
[9]聚落形态的内部空间初探研究[D]. 林睿.浙江大学 2013
[10]土地流转背景下村镇社区住宅优化设计研究[D]. 李江迪.重庆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7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17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