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0 22:52
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场所,是最为重要的城市空间之一,居住区景观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城市发发展息息相关。论文以南京鼓楼区为地域背景,选取自民国22年(1933年)至今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以全面认知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总结其演变意义为根本目的,通过归纳总结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的演变历程、探析其演变机制、分析并反思其当下存在的问题、思考探索其未来的发展等方式以达到研究目的,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缘由,界定了与居住区景观相关的概念以及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确定了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对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阶段进行划分,共分为四个阶段:民国22年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1995年、1995年至今,并对各个阶段的鼓楼区规划进行梳理,对各个阶段鼓楼区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四个阶段的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进行分析,呈并列关系。按照先把握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再突出鼓楼区居住区景观的思路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典型案例比较、景观风格、景观构成、设计理念、景观功能、景观演变动力机制几个部分。根据分析...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关于居住区
1.1.2 关于近百年来的南京
1.1.3 关于鼓楼区
1.1.4 关于演变
1.2 相关概念
1.2.1 居住区
1.2.2 居住区景观
1.2.2.1 居住区景观的风格
1.2.2.2 居住区景观的组成
1.2.2.3 居住区景观的功能
1.2.3 居住区景观演变的动力机制
1.2.3.1 动力机制
1.2.3.2 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机制
1.2.3.3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4.3 相关文献梳理
1.4.3.1 居住区景观研究相关文献
1.4.3.2 居住区景观演变研究相关文献
1.4.3.3 南京居住区景观研究相关文献
1.4.3.4 南京居住区景观演变研究相关文献
1.4.4 与已有研究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阶段划分
2.1 阶段划分
2.2 划分依据
2.2.1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1933年—1949年)
2.2.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2.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1995年(1978年——1995年)
2.2.4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
2.3 基于阶段划分的南京鼓楼区研究范围界定
2.4 基于阶段概况的演变动力分析
2.4.1 南京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来源
2.4.2 南京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因子
2.4.2.1 政治相关动力因子
2.4.2.2 市场经济经济相关动力因子
2.4.2.3 城市社会相关的动力因子
第三章 民国时期(1933年—1949年)
3.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社会动荡与政权更迭下的等级悬殊
3.1.1 奢侈高级居住区内的西化景观
3.1.2 寸土寸金下的高密度居住,里弄与新村里的零星景观
3.1.3 无质量、无景观的“形象工程”
3.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高级居住区内的西化景观
3.2.1 景观风格——异化的西化
3.2.2 景观构成——封闭的花园式景观
3.2.3 景观功能——服务于权贵,挂钩于权力
3.2.4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政治意图与西化思潮催生的形象工程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4.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百废待兴下的分散建设
4.1.1 “先生产,后生活”,景观受到不公正对待
4.1.2 自己动手,改造家园
4.1.3 工厂职工的景观“福利”
4.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自发建设的朴素景观
4.2.1 景观风格——“朴素”
4.2.2 景观构成——依托场地,要素单一
4.2.3 景观功能——让位于“温饱”
4.2.4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政府力量不足,人们迫于生存
第五章 改革开放至1995年(1978年—1995年)
5.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景观起步,地位提升
5.1.1 政府主导,统一建设,景观地位提升
5.1.2 景观发展从重视绿化开始
5.1.3 单位“围墙”被打破后的探索
5.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老城焕发生机活力
5.2.1 鼓楼区典型案例设计特色比较
5.2.2 景观风格——不明确
5.2.3 景观构成——绿化+小品+活动场地
5.2.4 景观功能——为人与城市服务
5.2.5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政府引导,力量逐渐完整
第六章 1995年后
6.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多方合力,景观百花齐放
6.1.1 动力因子迸发,景观跨越式发展
6.1.2 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
6.1.3 城市空间不断调整,居住区景观各具特色
6.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全面提升,新区新特色
6.2.1 鼓楼区典型案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特色比较
6.2.2 景观风格——多元化
6.2.3 设计理念——人+自然+生态
6.2.4 景观构成——整体性、系统性
6.2.5 景观功能——物质功能完善,非物质功能提升
6.2.6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多方合力,力量均衡
第七章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现代意义
7.1 基于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与问题的启示
7.1.1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整体把握
7.1.1.1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角色特征
7.1.1.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空间特征
7.1.1.3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功能特征
7.1.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的整体把握
7.1.2.1 动力的演进趋势
7.1.2.2 力量的相对性与不稳定性
7.1.2.3 关键因素
7.1.3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反思
7.1.3.1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7.1.3.2 问题反思
7.1.4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启示
7.1.4.1 要保证动力机制的完整完善
7.1.4.2 关注人的重要性,居住景观设计与建设要达成科学理性的共识
7.1.4.3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有整体观,它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统一
7.1.4.4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找准问题,探索创新
7.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发展展望
7.2.1 影响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发展的新形势
7.2.1.1 行业发展
7.2.1.2 城市建设
7.2.1.3 市场发展
7.2.2 对未来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7.2.2.1 绿色,要有实实在在的生态
7.2.2.2 与城市的多维度融合
7.2.2.3 关注健康
7.2.2.4 鼓楼滨江居住区景观标准化、高档化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件
本文编号:3180207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关于居住区
1.1.2 关于近百年来的南京
1.1.3 关于鼓楼区
1.1.4 关于演变
1.2 相关概念
1.2.1 居住区
1.2.2 居住区景观
1.2.2.1 居住区景观的风格
1.2.2.2 居住区景观的组成
1.2.2.3 居住区景观的功能
1.2.3 居住区景观演变的动力机制
1.2.3.1 动力机制
1.2.3.2 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机制
1.2.3.3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4.3 相关文献梳理
1.4.3.1 居住区景观研究相关文献
1.4.3.2 居住区景观演变研究相关文献
1.4.3.3 南京居住区景观研究相关文献
1.4.3.4 南京居住区景观演变研究相关文献
1.4.4 与已有研究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阶段划分
2.1 阶段划分
2.2 划分依据
2.2.1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1933年—1949年)
2.2.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2.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1995年(1978年——1995年)
2.2.4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
2.3 基于阶段划分的南京鼓楼区研究范围界定
2.4 基于阶段概况的演变动力分析
2.4.1 南京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来源
2.4.2 南京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因子
2.4.2.1 政治相关动力因子
2.4.2.2 市场经济经济相关动力因子
2.4.2.3 城市社会相关的动力因子
第三章 民国时期(1933年—1949年)
3.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社会动荡与政权更迭下的等级悬殊
3.1.1 奢侈高级居住区内的西化景观
3.1.2 寸土寸金下的高密度居住,里弄与新村里的零星景观
3.1.3 无质量、无景观的“形象工程”
3.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高级居住区内的西化景观
3.2.1 景观风格——异化的西化
3.2.2 景观构成——封闭的花园式景观
3.2.3 景观功能——服务于权贵,挂钩于权力
3.2.4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政治意图与西化思潮催生的形象工程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4.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百废待兴下的分散建设
4.1.1 “先生产,后生活”,景观受到不公正对待
4.1.2 自己动手,改造家园
4.1.3 工厂职工的景观“福利”
4.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自发建设的朴素景观
4.2.1 景观风格——“朴素”
4.2.2 景观构成——依托场地,要素单一
4.2.3 景观功能——让位于“温饱”
4.2.4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政府力量不足,人们迫于生存
第五章 改革开放至1995年(1978年—1995年)
5.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景观起步,地位提升
5.1.1 政府主导,统一建设,景观地位提升
5.1.2 景观发展从重视绿化开始
5.1.3 单位“围墙”被打破后的探索
5.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老城焕发生机活力
5.2.1 鼓楼区典型案例设计特色比较
5.2.2 景观风格——不明确
5.2.3 景观构成——绿化+小品+活动场地
5.2.4 景观功能——为人与城市服务
5.2.5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政府引导,力量逐渐完整
第六章 1995年后
6.1 南京居住区景观概况——多方合力,景观百花齐放
6.1.1 动力因子迸发,景观跨越式发展
6.1.2 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
6.1.3 城市空间不断调整,居住区景观各具特色
6.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全面提升,新区新特色
6.2.1 鼓楼区典型案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特色比较
6.2.2 景观风格——多元化
6.2.3 设计理念——人+自然+生态
6.2.4 景观构成——整体性、系统性
6.2.5 景观功能——物质功能完善,非物质功能提升
6.2.6 景观演变动力机制——多方合力,力量均衡
第七章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现代意义
7.1 基于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与问题的启示
7.1.1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整体把握
7.1.1.1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角色特征
7.1.1.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空间特征
7.1.1.3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的功能特征
7.1.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的整体把握
7.1.2.1 动力的演进趋势
7.1.2.2 力量的相对性与不稳定性
7.1.2.3 关键因素
7.1.3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反思
7.1.3.1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7.1.3.2 问题反思
7.1.4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演变启示
7.1.4.1 要保证动力机制的完整完善
7.1.4.2 关注人的重要性,居住景观设计与建设要达成科学理性的共识
7.1.4.3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有整体观,它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统一
7.1.4.4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找准问题,探索创新
7.2 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发展展望
7.2.1 影响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发展的新形势
7.2.1.1 行业发展
7.2.1.2 城市建设
7.2.1.3 市场发展
7.2.2 对未来南京鼓楼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7.2.2.1 绿色,要有实实在在的生态
7.2.2.2 与城市的多维度融合
7.2.2.3 关注健康
7.2.2.4 鼓楼滨江居住区景观标准化、高档化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件
本文编号:3180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18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