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关系的日夜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00:52
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深入理解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的复杂关系对缓解热岛效应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关系研究多聚焦于日间,研究结果也仅适用于日间热环境改善。针对此问题,以北京五环内区域为研究区,以街区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经典的最小二乘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新兴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关系的日夜差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北京五环内的热岛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在日间和夜间两时段差异显著,影响热岛强度的城市形态指标类别在两时段也不尽相同;②无论在日间还是夜间,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性能均最优,其次为地理加权回归和最小二乘回归,表明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平稳性,各形态指标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尺度差异;③各形态指标的带宽在夜间更小,表明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在夜间更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城市规划人员在开展以减缓热岛效应为导向的城市形态优化工作时,应更加注重时间针对性和空间针对性,从而制定出"因时段制宜"和"因街区制宜"的热岛减缓策略。
【文章来源】:地理信息世界. 2020,27(05)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图2为本文的总体流程,主要可分为3个部分:①基于预处理后的影像反演LST,结合植被区的平均地表温度计算城市热岛强度UHII并分析其日夜分布特征;②基于预处理后的影像和矢量数据计算城市形态指标以对城市形态进行刻画;③利用OLS、GWR和MGWR建立城市形态与UHII的关系,选择校正AIC值(corrected AIC,AICc)、调节决定系数(Adj-R2)、残差平方和RSS(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对模型性能做评估,选取性能最优的模型分析城市形态与UHII关系的日夜差异。
由图3可发现北京五环内的UHII空间分布在昼夜有明显差异。日间UHII呈现出“西强东弱和南强北弱”的特点,强热岛区和超强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二环内及四环到五环的西南部,占比28.73%。相比之下,北京五环内的热岛状况在夜间更为严重,有超过80%的街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且呈聚集型分布,其中有将近40%的街区UHII级别为强和超强,多聚集分布在东二环和东四环之间。总之可以判断研究区的夜间热环境优化需求更高,证实了本文的研究意义。3.2 城市形态指标与热岛强度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等间距法和均值标准差法界定城市热岛的对比研究[J]. 陈松林,王天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02)
[2]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J].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陈仲新,刘佳. 国土资源遥感. 2004(03)
硕士论文
[1]基于“紧凑城市”的城市街区空间优化研究[D]. 吴颖.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9569
【文章来源】:地理信息世界. 2020,27(05)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图2为本文的总体流程,主要可分为3个部分:①基于预处理后的影像反演LST,结合植被区的平均地表温度计算城市热岛强度UHII并分析其日夜分布特征;②基于预处理后的影像和矢量数据计算城市形态指标以对城市形态进行刻画;③利用OLS、GWR和MGWR建立城市形态与UHII的关系,选择校正AIC值(corrected AIC,AICc)、调节决定系数(Adj-R2)、残差平方和RSS(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对模型性能做评估,选取性能最优的模型分析城市形态与UHII关系的日夜差异。
由图3可发现北京五环内的UHII空间分布在昼夜有明显差异。日间UHII呈现出“西强东弱和南强北弱”的特点,强热岛区和超强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二环内及四环到五环的西南部,占比28.73%。相比之下,北京五环内的热岛状况在夜间更为严重,有超过80%的街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且呈聚集型分布,其中有将近40%的街区UHII级别为强和超强,多聚集分布在东二环和东四环之间。总之可以判断研究区的夜间热环境优化需求更高,证实了本文的研究意义。3.2 城市形态指标与热岛强度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等间距法和均值标准差法界定城市热岛的对比研究[J]. 陈松林,王天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02)
[2]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J].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陈仲新,刘佳. 国土资源遥感. 2004(03)
硕士论文
[1]基于“紧凑城市”的城市街区空间优化研究[D]. 吴颖.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9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21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