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失落的沉甸一页——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坪石校区规划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9 18:28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艰苦卓绝的壮举。文章以中山大学1940—1945年期间迁往粤北坪石后建设的校区为对象,通过建筑师虞炳烈所留档案资料的解读和现场调研,梳理并分析抗战阶段中国高校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思路和实施路径。文章既是中山大学校史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也力图展现中国近代建筑师于西南后方极限条件下在旧建筑改造利用、战时营建技术、构图法则等方面的应对智慧,指出抗战期间中国后方大学校园在紧急建造方面的独特探索,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遗产。 

【文章来源】:建筑师. 2020,(05)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失落的沉甸一页——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坪石校区规划建设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行拜访侯幼彬教授并接收虞炳烈先生的档案

广州,文学院


迁往坪石后,中山大学以村为单位,在坪石镇周边分散办学,风餐露宿,条件十分艰苦。据1943年中大文学院所办刊物《文学院专刊》第四期记述:“本校各院址的史迹:(一)农学院位于湖南栗源堡;(二)中大校本部位于坪石老街楚南会馆;(三)前法学院及新生部位于乳源县武阳司村(今属乐昌),后迁车田坝船厂;(四)工学院位于坪石三星坪村;(五)理学院位于坪石武江河对岸的塘口朱家;(六)师范学院位于罗家渡附近的管埠村;(七)研究院前址位于罗家渡附近的铜锣坪村;(八)文学院前址位于清洞,尔后又迁址坪石汽车站旁之铁岭”。这些学院如七星伴月一样守在坪石镇的校总部四方。而校长许崇清的办公居住旧址则设在离武江三星坪码头仅20多米的村居里。三、虞炳烈与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坪石校区规划

失落的沉甸一页——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坪石校区规划建设研究


如今远眺老坪石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究竟何为布扎建筑构成?[J]. 戴维·凡·赞腾,张洁.  时代建筑. 2018(06)
[2]规训与调适——有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实践的思考[J]. 汪晓茜.  建筑学报. 2018(08)
[3]布扎“构图”中国化历程研究[J]. 汪妍泽,单踊.  新建筑. 2017(02)
[4]杨廷宝20世纪40年代建筑作品解析[J]. 朱仁洲.  安徽建筑. 2011(06)
[5]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J]. 侯幼彬,李婉贞.  建筑学报. 1996(11)
[6]难忘的坪石生活年代[J]. 钟鸿英.  南方建筑. 1995(04)

博士论文
[1]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华南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重庆近代砖木建筑营造技术与保护研究[D]. 李宁.重庆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56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256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